〔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災難現場總會看到慈濟志工關懷救難人員與受災民眾,走過52個年頭的慈濟基金會,不僅擁有訓練有素的龐大志工人數,另為協助賑災、強化救援與保護志工生命安全,善用不同專業領域的志工,不斷開發改良各項急難救助物品,鄭啟聰就是一例,傳授造船專業知識,協助研發能承載人與物資的水陸兩用賑災艇。
(圖說)從事造船業的鄭啟聰(中),是慈濟基金會台南真善美志工,大小活動甚至災難現場,都能看到他拿著單眼相機紀錄人事物。(記者鄭德政攝)
從事造船業的鄭啟聰,是慈濟基金會台南真善美志工,大小活動甚至災難現場,都能看到他拿著單眼相機紀錄人事物。十年前麻豆水災,許多村莊的一樓平房淹沒,鄭啟聰為了拍攝志工們送熱食給受困民眾,不顧腳上穿著兩萬元的全新名牌鞋,涉水捕抓一個個感人的珍貴畫面,也讓他發現「急難救助船」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慈濟第一代『急難救助船』以發泡棉製作,重量輕卻因材質軟導致船底軟,無法乘載重物。」鄭啟聰表示,北部淹水來的快,去得也快,能在土質柔軟行駛的沙灘車較適合,反觀養殖業與農業眾多的南部,水來的快,消得慢,水面下暗藏危機,以螺旋槳前進的救助船,被漁網或網室黑網絞住便無法行動。基金會為建造證嚴上人期望的「陸上行舟」,借重鄭啟聰的造船專業,力邀他協助台南急難救助隊研發第二代『急難救助船』。
鄭啟聰一方面要考量載人載物,安裝四顆輪子,船底結構必須堅固,一方面又要方便載運回收物的環保小貨車,將船隻從會所托運到災區進行任務,他召集各方共同努力設計建造救助一體化船,以FRP玻璃纖維打造長350公分寬160 公分高90公分,重量170公斤可載重1.2噸的水陸兩用賑災艇,具備水上搜尋救生、救助能力,可搭載獲救人員10人,能對傷病員進行簡易治療,並提供水患受災區必要的物資供應。三年前,鄭啟聰與台南急難救助團隊再將賑災艇高度縮短至60公分,載重下修為8百公斤,完成第三代賑災艇。
(圖說)慈濟證嚴上人為解決災區水質混濁無法飲用問題,與工研院設計淨水艇,不只可以將汙水處理成可以生飲的乾淨水,還能將水煮沸用來泡飯或泡麵。(記者鄭德政攝)
慈濟基金會表示,莫拉克風災和泰國水患後,證嚴上人為了解決災區水質混濁無法飲用的問題,與工研院設計淨水艇,不只可以將汙水處理成可以生飲的乾淨水,還能將水煮沸用來泡飯或泡麵,感恩志工團隊在每個細節用心。目前研發團隊以材質較輕的鈦合金進行研發,期盼船身重量減輕,承載量提升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