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宜蘭龜山島海底地型豐富,除了黑潮流經外,海底火山、溫泉等孕育當地獨特的生態系統及特有生物。國立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黃銘志副教授與日本專家齋藤暢宏、下村通譽博士合作,鑑定該海域出現梭形附頭虱(Holophryxus fusiformis),此種類不但為臺灣新紀錄種,也是首次在臺灣海域發現附頭虱屬(Holophryxu)生物。
梭形附頭虱由日本動物學家椎野季雄在1937年首次在日本駿河灣蒲原發現寄生於赤櫻蝦後,歷經80年再次在臺灣宜蘭龜山島近海櫻花蝦身上被發現。
(圖說)國立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黃銘志副教授發現台灣新紀錄種梭形附頭虱,寄生在櫻花蝦頭胸甲上方。(黃銘志提供)
十年前宜蘭櫻花蝦業者就發現龜山島近海捕獲之櫻花蝦頭胸甲常有黃色囊狀物附著,許多漁民認為是櫻花蝦的卵,由於大小和顏色相近玉米,常被當地人稱呼為「玉米粒」。這種寄生蟲附著,常造成業者之困擾與櫻花蝦價值的下降,但一直無法確認該物種為何。
這消息引起南大黃銘志副教授探究的興趣,去年5月採集樣本後,經仔細比對初步判定為梭形附頭虱,為求慎重帶著樣本到日本與專家共同鑑定,經過長達一年研究後,團隊確認特徵與椎野季雄在1937年發現種類相同。這項成果由南大黃副教授為首的團隊發表於甲殼類研究國際期刊(Crustacean Research)。
黃副教授指出,寄生蟲的大發生,可能造成翌年櫻花蝦族群數量大量減少,卵或幼蟲可能經黑潮由宜蘭龜山島海域流入駿河灣。去年宜蘭櫻花蝦有近1%的感染率,可能是一次大發生,造成今(107)年宜蘭和駿河灣櫻花蝦捕獲量減少。這次新紀錄種的發表,是臺灣首次附頭虱屬生物之紀錄,以櫻花蝦為宿主也是世界首次重要發現,建議臺灣與日本合作建立海洋監視系統,以進一步追蹤研究梭形附頭虱與櫻花蝦共生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