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做大腸鏡的迷思?   談大腸癌的12項警訊!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加上缺乏運動,大腸癌一年發生人數已增為15500人,一躍而成世界第一及國人發生率最多的癌症,每年造成5千人死亡。因此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生率,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議題!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進生表示,大腸癌初期無症狀,一般由瘜肉演變而成。如果在瘜肉階段,經由大腸鏡將其切除,就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個案一:林女士,72歲,在該院接受國健局大便篩檢潛血陽性,自認為是痔瘡出血,經3個月該院數次電話催促,才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經大腸鏡切片及病理報告證實罹患升結腸腺癌。轉介外科手術切除並證實癌症第三期,再接受化學治療。
個案二:鄭先生,54歲,於該院健檢中心體健發現癌胚胎抗原CEA:82 ng/ml,轉介該院胃腸科安排大腸鏡檢查。平日有少量多次軟便情形,也有抽菸及喝酒習慣。經大腸鏡切片病理報告證實罹患直腸腺癌。接受放射線電療及外科手術切除。
個案三:黃先生,39歲,為肥胖體型,腰圍96公分,因為一天多次軟便及腹脹有數月之久,近日解血便。故至該院胃腸科就診,安排大腸鏡檢查。病患有大腸癌家族史及抽菸習慣。大腸鏡發現乙狀結腸有2公分瘜肉。經大腸鏡電刀完整切除,病理報告為絨毛型腺瘤合併高度細胞異生(癌前病變),經一年後大腸鏡追蹤並未復發。
陳進生主任表示,腸胃科門診常有病患猶豫要不要做大腸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12項警訊供民眾參考,以決定是否接受大腸檢查。
警訊1:解血便或糞便潛血反應;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出血,但早期腫瘤出血量少,肉眼不易發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故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警訊2: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發生排便次數改變、裡急後重或糞便形狀改變,超過兩星期以上。可能腸道內有不正常的結構改變,包括大腸腫瘤造成腸道狹窄。
警訊3:年紀大於50歲;研究統計資料分析,證實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至75歲,故50歲以上合併腹部不適症狀,應考慮大腸檢查。
警訊4:不明原因慢性貧血及倦怠;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長期少量出血而不易發現;且大腸癌造成腸道狹窄、營養不良,導致慢性貧血,等到頭暈、倦怠才會察覺。
警訊5:腹部摸到腫塊;腫瘤本身太大或轉移至腹腔其他臟器,而以腹部腫塊來表現,也可能腫瘤阻塞,大便堆積腸內,故腹部觸診到腫瘤狀病灶。
警訊6:家族大腸癌病史;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大腸癌發生風險增加3倍以上,應從40歲開始接受大腸檢查。
警訊7:大腸腺瘤型瘜肉或發炎性大腸炎病史;大腸腺瘤經數年可轉變成大腸癌;發炎性大腸炎罹病8年後有可能產生大腸癌,故有以上兩種病症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警訊8:嗜食燒烤紅肉及加工肉品,少食高纖蔬果者;高溫燒烤「紅肉」會產生異環銨等致癌物及含「硝酸鹽」加工肉品也有致癌風險。而蔬果纖維能稀釋毒性物質,又能促進排便而縮短致癌物滯留,減少癌症發生。
警訊9:肥胖及缺乏運動;肥胖會增加約1.5倍的大腸癌風險;肥胖大腸癌患者治療後復發的機率及死亡率均較高。
警訊10:不明原因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可能是大腸癌、膽道癌、胰臟癌等造成,需進一步檢查。
警訊11:長期抽菸及酗酒;香菸會產生致癌物質,透過血液循環而增加大腸癌的發生。酒精到大腸後代謝成致癌物乙醛,也會導致癌症。
警訊12:不明原因慢性腹痛及體重減輕;大腸腫瘤侵犯或轉移到腸壁外組織及腸阻塞引起慢性腹痛,且導致營養不良,使體重減輕。
陳進生主任表示,大腸腫瘤篩檢方法:
1、糞便潛血檢驗:簡單、方便的檢查,但對於陽性者仍需大腸鏡確診。
2、乙狀結腸鏡檢查:輕度不適的檢查,但只檢查到部分大腸。
3、大腸鋇劑攝影檢查:輕度不適的檢查,可完整檢視大腸,但無法執行腫瘤切片或切除息肉。
4、大腸鏡檢查:輕到重度疼痛的檢查,可完整觀察大腸及進行腫瘤切片、瘜肉切除及止血術。擔心疼痛者可考慮接受減痛大腸鏡。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進生結論指出:
1、符合12項大腸癌警訊項目越多者,應儘早接受大腸檢查。
2、擔心大腸鏡風險者,應選擇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執行。
3、擔心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者,可選擇經驗豐富及設備齊全之麻醉大腸鏡團隊執行。
4、針對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有強烈心理恐懼者,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術(+乙狀結腸鏡)。
5、儘早接受檢查,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永保安康!

(圖說)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進生呼籲大腸癌患者儘早接受檢查,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永保安康!(記者鄭德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