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調查、持續監看 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試掘、監看工作說明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赤崁文化園區長久以來為臺南府城舊城核心,其重要性及敏感程度顯而易見,也為市民共同認知。緣此,文化局在進行園區改造規劃案前,文資處已先執行「赤崁文化園區規劃案範圍內遺構調查計畫」(2015)及「原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遺構試掘計畫」(2017),對範圍內可能涉及的文化層與遺構完成初步瞭解。此外,為進一步保護潛在歷史遺跡,自去(2018)年度起分別辦理施工監看作業及試掘計畫,發現多處史前乃迄日治等多時期之遺構及文物。

(圖說)文化局文資處邀集專家學者會勘赤崁文化園區。(記者鄭德政攝)
「赤崁文化園區施工監看計畫」(2018-19)主要針對改造工程第一、二期的開挖範圍(即原成功國小校地範圍)執行施工監看作業,到目前為止,共發現2處疑似清領時期結構物及鋪面、4處疑為日治時期明治公學校遺構及3處史前文化層。其中清領及日治時期遺構經研議後,將在原設計內進行局部最大化之保存,其保存方式及方案將俟遺構與歷史圖資及設計圖資進行高程及範圍之套疊後,再做進一步討論;惟此範圍內之史前文化層,因較不明顯且遺物零星,後續將再安排現勘確認後續處理措施。

(圖說)2015年「赤崁文化園區規劃案範圍內遺構調查計畫」試掘發見之縣署遺構。(記者鄭德政攝)
由上開監看計畫及相關歷史圖資套疊結果可知,近日報載指稱,目前在成功國小發見之遺構應為縣署遺構而非明治公學校遺構一事,相當有待商榷。文資處指出,縣署位址與明治公學校確有部分重疊,但目前出土的遺構磚材尺寸約22 x 11 x 6公分,已是接近現代標準磚的規格,專業考古團隊及參與現勘的專家學者皆判斷其屬日治時期磚材;且經比較2015年於成功國小試掘發見之清代臺灣縣署遺構,其磚材厚度多介於3.5~3.8公分,兩者顯屬不同時期材料。文資處強調,施工監看過程如發見歷史時期遺構或史前文化層,文資處皆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辦理,接獲通報後即邀集建築、結構、考古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現勘,判斷有據;目前發見之明治公學校遺構,不能以縣署遺構來張冠李戴,必須特別說明。

(圖說)監看區域發見之日治時期明治公學校遺構。(記者鄭德政攝)
另外,「赤崁文化園區試掘計畫」(2019-)係針對改造工程第三期規劃設計範圍內(南市國定古蹟赤崁樓定著土地範圍)進行可能涉及遺構及文化層之調查,初步發現清領時期民居遺構、荷據時期普羅民遮城遺構及日治時期水溝構造物,並刻正執行相關拓坑計畫,期能對上開遺構的構造、範圍作進一步之釐清後,再納入規劃設計中一併考量;惟日治時期水溝構造物,經初步評估後,認為其可能為當時之排水構造物,因其量體不大,並將影響荷據時期普羅民遮城遺構之調查與判讀,爰經3D掃描並詳實紀錄後予以移除。
從以上說明可知,針對赤崁文化園區內的歷史遺跡與遺構在園區改造期間的保存維護,文資處一直都抱持最審慎嚴謹的態度:任何出土的文化層、遺跡及遺構,都是園區改造後珍貴的歷史資產及最好的教育素材,必依「文資法」及相關規定辦理,以確保具價值之標的獲得必要的保存。文資處竭誠歡迎有意瞭解的文史人士申請進入調查現場,惟因現場目前為工區範圍,屆時仍須請配合遵守勞動部訂定各項工地安全守則,以維個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