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陳女士上次回診時心有餘悸地說,她才剛到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她說,那天晚上和家人吃晚餐吃到一半,突然覺得胸口又悶又痛,喘不過氣來,還拚命冒冷汗,家人趕緊把她送急診,結果診斷是心臟冠狀動脈阻塞,緊急做心導管又放了支架才撿回一命。她不懂為什麼這麼早就心肌梗塞?

(圖說)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變形1。(記者鄭德政攝)
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醫師表示,53歲的陳女士平時作息規律,不抽菸也不喝酒,也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病史,但她是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平時吃藥常常擔心會有藥袋外面寫著的各種的副作用,吃藥經常挑三揀四,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一直處於發炎的狀態,控制得並不理想。

(圖說)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變形2。(記者鄭德政攝)
翁孟玉醫師指出,根據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近期使用健保資料的大數據分析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硬皮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等全身自體免疫疾病,全部都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危險。部分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 Rheumatology。
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一直以來都名列台灣十大死因前矛,疾病來得無聲無息,卻經常導致死亡的嚴重後果,是個隱形殺手,對國人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而近年來對動脈粥狀硬化的致病機轉研究發現,發炎的免疫反應在促使動脈硬化的進化與生成,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全身自體免疫疾病包羅萬象,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乾燥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血管炎等。這些病人的臨床表現很不一樣,但這類疾病多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以最常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它確實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
然而,翁孟玉醫師指出,研究卻又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原因,並無法用年齡、性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傳統危險因子來解釋,這結果表示長期發炎的疾病,本身就是一個造成心臟冠狀動脈阻塞的危險因子。

(圖說)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醫師提醒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朋友,一定要配合醫師好好控制,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記者鄭德政攝)
翁孟玉醫師表示,綜合陳女士的經歷及研究結果可以知道,長期未被控制的發炎,會促使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這種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所以,近年來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目標已經明確擺在「達標治療」上,達標的原則就是4個一:把疾病控制治療到只有一個關節腫、一個關節痛、疼痛指數剩下一、發炎指數也剩下一,也就是把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到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如此不僅能恢復日常功能,生活品質明顯提高,並能避免早發的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一舉數得。她提醒患有相關疾病的朋友一定要配合醫師好好控制,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