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市議員李啟維表示,前幾天民眾反映三級古蹟安平小砲台出現漁屍,聯絡文化局打撈後,今天又有民眾反映,不但有漁屍而且造成惡臭,李啟維至現場了解,除要求文化局儘速打撈也要求查明原因。文化局表示,經專業研判,因近日天候激烈變化造成魚隻死亡。
(圖說)三級古蹟安平小砲台旁水域出現大量漁屍,且造成惡臭。(記者鄭德政攝)
李啟維議員表示,安平小砲台出現的魚屍都是單一吳郭魚種,照常理判斷,吳郭魚種是適應能力最強的魚種,從每次每遇到春天下雨,截流站水閘門打開,運河水質受到污染,死掉的都是一些含氧量較高的魚種,為何小砲台離水閘門這麼遠,會出現大量吳郭魚屍,政府應查明原因。
(圖說)市議員李啟維至現場了解,除要求文化局儘速打撈外,也要求查明原因。(記者鄭德政攝)
李議員表示,這次的魚屍惡臭除嚴重影響社區環境品質外,也對來安平小砲台遊玩的觀光客留下不好的印象,除了儘速打撈之外,也應查明原因。
文化局表示,安平小砲台魚屍已派員打撈清理,現已恢復原狀。該局於打撈清理同時,緊急聯絡環保局水域及毒物管理科協助檢測池水,發現水中溶氧不足、僅有1.11ppm,經專業研判,應為近日天氣變化劇烈,白天陽光大、溫度高,造成水溫升高、溶氧量過低,才造成魚群死亡。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研究,魚群生活水中的最佳溶氧量約為5-8百萬分點濃度,也就是5-8mg/L或5-8ppm。多數魚類在3-5ppm的環境下可容忍半天到一天,但已對生存產生壓力;低於3ppm則對大多數的魚種來說都過低,只有類似吳郭魚或大肚魚等魚種才能存活。近期經常性的劇烈天氣變化,造成安平小砲臺水池溶氧量低至1.11ppm,才會連吳郭魚都活不下去。
安平小砲臺為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清英鴉片戰爭時,清政府為防英軍竄入臺灣沿海,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所設。姚瑩在查勘全臺的砲臺形勢後,上呈《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海口十七處分別設防,安平小砲臺即為其中之一。小砲臺之名,則是相對於大砲臺的國定古蹟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而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