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血糖自己救」-對的自驗血糖帶你上天堂,錯的讓你醫院躺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一名科技公司主管的55歲男性,今年在公司健康檢查時發現血糖高,平時並沒有高血糖的症狀,但就診檢查顯示空腹血糖209 mg/dl、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9.5%(標準值為80-130 mg/dl及 < 7%)。由於患者過去身體都很健康,本人也不願意吃太多藥物,於是協調後建議積極進行飲食的控制與培養運動習慣,同時搭配自驗血糖,得以了解在不吃藥情況下平日血糖的變化,讓患者能更清楚知道自己的飲食狀況,會讓血糖有多大幅度的波動,3個月後糖化血色素便下降到7.5%!
成大醫院內分泌謝科洪皓彰醫師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2005-2014年台灣糖尿病患死因中,前6名依序為:癌症(死亡率增加)、糖尿病控制不良(死亡率減少)、心臟病(增加)、腦血管疾病(減少)、肺炎(增加)、腎臟病(減少)。而對於第3名的心臟病,如果糖尿病患能積極控制血糖,即能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包括減少17%的心肌梗塞與15%的冠狀動脈疾病,可降低患者的心臟病死亡率。
洪皓彰醫師指出,要能積極控制血糖,需要從掌握日常血糖的變化開始。因為像第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性疾病,平常並不會有任何症狀,當長期血糖控制不良的慢性併發症一旦發生,從小血管併發症的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腎病變等,到大血管併發症的心臟病、中風及周邊阻塞性動脈疾病等,大多已無法挽回,可說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洪皓彰醫師指出,糖尿病患從被診斷確認開始,就需要與醫療團隊好好配合,長期監控與照護,而自我監測血糖就是最重要的工具,把自我監測血糖記錄下來,患者或照顧者就能了解日常生活作息與飲食對於血糖高低影響,並藉以調整日常的活動與飲食,以維持平時良好的血糖控制。此外,自我監測血糖記錄可提供醫師作為評估藥物療效並調整的重要參考。
不過,自我監測血糖不是隨便拿血糖機就量,洪皓彰醫師指出,需要遵循自驗血糖的4大原則:要有最近2週數據、1周內同一時段至少2次、不同的監測時段,以及配對紀錄。
洪皓彰醫師提醒指出,結合正確且有效的自我監測血糖與日常生活飲食及活動記錄,能幫助患者與醫療人員清楚生活型態、飲食與藥物對血糖變化的影響,醫師才能與患者共同討論依其個人需求的血糖控制目標,真正做到個人化的血糖管理。

(圖說)成大醫院內分泌謝科洪皓彰醫師呼籲糖尿病友,「自己的血糖自己救」,對的自驗血糖帶你上天堂,錯的自驗血糖讓你醫院躺。(記者鄭德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