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醫院「活動式半膝微創關節置換」手術 助病人關節不再卡卡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極為常見的病症,其和人類獨特雙足步行的演化與老化有關,病患因軟骨磨耗發炎產生刺痛感和關節腫脹,進而影響行動甚或跛行;對於是否進行手術也多所顧慮。安南醫院引進活動式半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更少破壞、更好預後,患者滿意度為全膝置患者的2.7倍。

(圖說)最新活動式半膝人工關節(左)和傳統固定式全膝人工關節(右)。(安南醫院提供)
68歲的陳女士因為長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併發疼痛,數年來在該院接受每半年的健保玻尿酸注射療程,原本療效頗佳,但接續幾個療程下來,漸漸地撐不到半年,膝關節就變得不聽使喚且內側疼痛加劇。其中以左膝的不適尤甚,因為X光下的關節損壞表現尚未達到可以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標準,她約莫在半年前至安南醫院進行微創膝關節鏡手術治療,以期可緩解症狀且達到毋須置換人工關節的療效。無奈事與願違,實際上膝關節內側的軟骨損壞程度遠遠超出X光片上的表現與預期。在膝關節鏡術後的兩個多月,患膝始終不良於行,跛行難耐,最後在家人的支持與和醫師詳細解說預後之下,至安南醫院骨科由方彥博主任針對其左膝進行新型「活動式半膝微創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迅速良好,出院返家後第三天就自行騎機車出門活動,街坊鄰居都感到不可思議。

(圖說)陳女士術後傷口約一張卡片長度(右),左為裝入左膝之活動式半膝人工關節。(記者鄭德政攝)
方彥博主任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人類關節疾病中極為常見的病症,其中以膝關節退化佔大部份,和人類獨特雙足步行的演化與老化有關,大多以膝內側關節面(內髁)承重而逐漸磨損關節軟骨所致,罹病患者會因軟骨磨耗發炎而產生刺痛感和關節腫脹,進而逐漸造成起身困難與行走不便。初期治療方式多以藥物治療、輔具矯治等開始;侵入性療法有類固醇注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清回輸療法(簡稱PRP)或玻尿酸針劑治療,佐以關節鏡手術治療或脛骨高位截骨矯正手術(簡稱HTO)治療,最終才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其中又分半膝與全膝置換術。

(圖說)陳女士可以做彎膝運動長達10秒以上,證明方彥博主任(右)的「活動式半膝微創關節置換」手術非常成功。(記者鄭德政攝)
方醫師說,大部份的退化性膝關節炎都是從內髁開始的,一旦關節破壞到遍及所有膝關節面(通常前十字韌帶也多半損壞)且保守治療無效時,就需進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當膝關節病變只集中在關節面的一側且十字韌帶仍健全時,此刻未達置換全膝人工關節的程度,可以半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作法是僅將單髁關節損壞病變的部份移除,置換成人工關節。依臨床追蹤,約有超過90%的正向療效,且固定式墊片之半膝有健保給付。在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練走,約5天即可出院,2星期左右便可以像正常人一般行走,術後復原期也不像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那麼長。

(圖說)林聖哲副院長提到,門診中常見長輩摔倒及退化之故,膝關節常痛到受不了。(記者鄭德政攝)
方彥博指出,近年來,台灣引進活動式半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健保給付但活動式墊片需部分負擔)。此術式的特點如下:1、活動式墊片 – 模擬人體半月板墊片滑動模式,提供更自然的膝關節伸屈;2. 活動式墊片 (Mobile Bearing)的磨耗是面對面的形式,可有效降低磨損,提升耐用度;固定式墊片的磨耗為點對點,單位面積承受的壓力較大;3. 自然人體工學之伸屈及步態-由於保留重要的前、後十字韌帶及另外其他完整的自體膝關節構造,術後膝關節活動更加靈活,是置換全膝患者的1.8倍;4.國外已有40年以上的臨床追蹤經驗-自1976年該半膝設計發明於牛津大學以來,活動式半膝關節用於治療膝內側關節炎的成效良好。根據國外《骨關節手術》期刊的研究文獻指出,20年以上追蹤發現,90%接受活動式半膝置換的病患之膝關節預後良好,且不需要進行再置換手術,與全膝置換者相當;滿意度是全膝置患者的2.7倍。
方彥博主任強調,活動式半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優點如下:1.傷口小:只須處理單髁病變部位,僅需切開6至8公分的傷口;2.復原快速:大部份患者可在2至4週內恢復行走功能。骨科自方彥博主任進行第一例「活動式半膝微創關節置換」手術以來,已有許多病友受惠,且復原超越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安南醫院骨科提供完善的「全方位膝關節炎照護」,包含脛骨高位截骨矯正術(HTO)、活動式半膝微創關節置換手術(Oxford Partial Knee Microplasty)、及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與翻修性手術等,希望造福不同退化程度與活動需求的膝關節炎患者,能有完整且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