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急性腸胃炎會造成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但小孩哭鬧又嘔吐,有可能不是單純的急性腸胃炎喔!一名4個月大男嬰因間歇性哭鬧、嘔吐及血便送急診,經問診及身體檢查評估後,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有「標靶樣徵象」,確診為「腸套疊」。病嬰經鋇劑灌腸治療,但無法成功將其腸道復位,後續以外科手術成功復位,數日後順利出院返家。
(圖說)成大醫院小兒急診科羅筱淯醫師表示,若幼兒出現間歇性哭鬧和嘔吐,家長應帶孩童至小兒科就診,由兒科醫師評估是否須安排進一步腹部影像檢查。(記者鄭德政攝)
成大醫院小兒急診科羅筱淯醫師指出,關於「腸套疊」的診斷,醫師會依據病童年齡、症狀及身體檢查結果評估是否須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若超音波顯示有「標靶樣徵象」,即可確診。病童須儘快接受治療將腸子解套,避免發生腸道缺血壞死、腹膜炎、敗血症、休克等嚴重併發症。
腸套疊好發於3個月大嬰兒到2歲孩童,10~25%發生在大於2歲的孩童,男孩發生率高於女孩。2歲以下發生腸套疊的幼兒超過9成找不到病因,少數患者有病態性前導點,梅克爾氏憩室是其中最常見的,其他包括:腸瘜肉、淋巴增生、腫瘤等。
腸套疊會造成間歇性腹痛、嘔吐、草莓果醬般的黏液血便、活力不佳等症狀。幼兒因無法透過言語表達肚子痛,常會以間歇性難以安撫之哭鬧表現;而當病童嚴重嘔吐至脫水時,則不一定會出現典型間歇性哭鬧症狀,有時會以活力不佳、全身癱軟無力表現。
羅筱淯醫師表示,腸套疊是部分腸子前端嵌入鄰近腸子下端,造成腸道阻塞。約80~90%腸套疊是迴腸嵌入大腸,造成「大腸包小腸」情形。發生腸套疊部位之腸道血流受阻,可能會造成腸道缺血壞死、腹膜炎等併發症,因此腸套疊為兒科腹部急症,須儘快進行腸道復位治療,將套住的腸子解套,恢復正常腸道血流。
腸套疊病患的狀況穩定且未發生腹膜炎等併發症時,一般會先以鋇劑或空氣灌腸進行復位;若病患發生休克、腹膜炎等併發症,或經鋇劑/空氣灌腸復位失敗,則需外科手術治療。腸套疊若未及時接受治療,造成腸道缺血壞死,就須藉由外科手術將壞死部分腸道切除。因此,儘早診斷、儘快治療對於腸套疊患者非常重要!羅筱淯醫師提醒,腸套疊治療後有可能會復發,灌腸復位之復發率約為10%,而手術復位之復發率約為2~5%,所以治療後仍須注意是否有復發之症狀出現。
羅筱淯醫師表示,隨兒童年齡增長,造成同一症狀之病因也會有所不同。若幼兒出現間歇性哭鬧和嘔吐,家長應帶孩童至小兒科就診,由兒科醫師評估是否須安排進一步腹部影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