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處拍攝「金龍司」王船製作技藝 紀錄安平區木造王船工法特色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今(2020)年適逢安平區北極殿玉興堂60年來第3次的王醮祭典舉行(前兩次為1988及2008年),玉興堂特別委託臺南市政府列冊的王船建造與修復保存技術保存者陳金龍(金龍司)進行王船製作,南市文資處也把握這次難得機會,為金龍司的王船製作技藝,進行影像全紀錄。
陳金龍藝師生於1945年,臺南安平人,西門國小畢業,因從小居住在造船廠附近,13歲時便開始在叔公陳明慶的造船廠中學習造船。早期係以木製漁船為主,後隨著時代改變,除建造漁船外,亦製造遊艇,並受聘為各地廟宇建造王船、法船,如今他雖已從造船廠退休,但仍承接王船製作。

(圖說)「金龍司」陳金龍量測龍骨。(記者鄭德政攝)
王船製作流程之始,最為重要的程序可說是「取舟參」。「舟參」就是王船的龍骨,有如人的脊椎,王船大小悉依「舟參」而定,而其尺寸和來源,甚至選造日期皆依神明指示。北極殿玉興堂於去(2019)年底於關廟區完成取舟參,本科王醮祭典「舟參」的尺寸為八尺六吋六,材種為臺灣樟木。本(4)月17日已於王船廠新港興造船廠完成安龍骨及開斧、借光等,一連串的舟參祭儀式後,接下來就是金龍司團隊全力造船了,工期預計約為4個月左右。

(圖說)具有安平特色的安龍骨儀式。(記者鄭德政攝)
王船製作具有一定專業性,必須深諳王船製作技術所需相關知識及執行程序,熟知王船各部名稱及其功能,方能正確體現、執行王船製作技術。金龍司是安平地區重要王船製作師傅,製作技術及工法留有安平特色,製作過30餘艘王船,技術精湛,型體優美。臺南市政府於2019年將其列冊為王船建造與修復之保存技術保存者。
文資處表示,王船製作是傳統民俗儀典中的重要技術,更曾是先民交通工具,木造帆船的維修技術,無論是在迎王祭典無形文化資產上,或是古帆船、古王船等文物的保存修復上都具關鍵性。本次影像拍攝除完整紀錄王船製作過程,包含金龍司習藝過程、生命史,及其所述及的製船技術特殊規範或相關禁忌等,也將藝師豐富的知識與經驗予以典藏,讓大眾更瞭解王船信仰的深層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