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泥貫入體」就如同斷層或火山一樣,是一種地質作用。過去被認為只會在海域活動,近年研究發現南台灣陸地出現此一地質災害,也可能與活動層、地震交互作用,對重大工程影響深遠。成大8月4日舉辦「台灣西南部厚層泥岩區之地質災害型態與成因探討」研討會,以實例說明泥貫入體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對建物的破壞等,會中學者專家集思廣益,商討工程對策並建議政府成立跨領域的調查研究,有系統的規劃調查進行全面性的泥貫入體地質安全調查研究。
(圖說)泥貫入體現象所造成的傾斜問題。(記者鄭德政攝)
台南市長黃偉哲重視地質災害問題,特地來到現場感謝專家學者的努力付出,讓政府關注到這個議題。他表示,雖然大自然的力量無法抗衡,但政府會在政策面、實務面盡力而為,找出解決辦法、減輕危害。成大副校長蘇芳慶、自然司司長羅夢凡也參與研討會,關注此重要議題。
(圖說)成大舉辦「台灣西南部厚層泥岩區之地質災害型態與成因探討」研討會,台南市長黃偉哲(前右五)重視地質災害問題,特到現場表達關切。(記者鄭德政攝)
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景國恩指出,以往認為泥貫入體的活動只存在於海域,陸地上的泥貫入體被認為不再活動,但成大與中正大學為主的團隊近期研究得知,南二高中寮隧道北洞口及田寮三號高架橋,持續發生的隧道快速抬升及橋梁測向位移破壞現象,竟是位在旗山斷層與車瓜林斷層間的泥貫入體快速抬升與測向變位所致,是國內首次發現泥貫入體快速抬升造成破壞的工程案例,相關學者與工程界等開始關注泥貫入體問題與可能的威脅。
景國恩表示,泥貫入體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兩方面,第一個就是建物可能會被破壞,例如房子某處發生龜裂或是建物傾斜;另一個學界比較擔心的「複合式自然災害」,也就是泥貫入體導致某處建物的材質強度減弱,又剛好遇到地震、颱風,甚至是土壤液化等,各種因素綜合就可能會產生嚴重的災害。
(圖說)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景國恩介紹台灣西南部厚層泥岩區地質災害型態問題。(記者鄭德政攝)
中央地質調查所科長陳松春博士會中指出,過往對泥貫入體存在的不了解,往往以地層下陷來解釋,並進行無效的補救措施。事實上,泥貫入體和活動斷層交互作用下造成的地表快速變形,無法像地層下陷一樣,透過人為手段降低甚至免除災害,只能在工程規劃階段就先避開這些區域,或是根據建物設施的使用年限及預設可能影響的程度,來適當的調整工法,讓結構物與泥貫入體和平相處。
陳松春博士擔心地表示,以往不知情或忽略這項地質安全議題,許多工程設計未將這項地質安全納入考量,像是龍崎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台南鐵路地下化、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等,未來都將可能面臨地殼變形之破壞問題,另外正在規劃的橋頭科學園區及高鐵南延屏東方案也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泥貫入體是一種地質現象,由高密度的泥體、超高壓的流體及甲皖氣體所組成,在地下的型態猶如一棟又一棟大樓彼此相連,像金針菇形狀般密集。由於板塊擠壓,泥貫入體會如同牙膏一般被擠出地表,形成一座座的泥火山。而存在於泥貫入體中的高壓流體或氣體,就可能成為斷層中的潤滑劑,促使斷層不斷活動,最終形成「潛移斷層」,位於斷層上方的結構物就可能遭受破壞,出現抬升、傾斜等問題。
「台灣西南部厚層泥岩區之地質災害型態與成因探討」研討會從上午九點半至下午五點。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景國恩介紹台灣西南部厚層泥岩區地質災害型態問題;台灣世曦工程師楊智堯則講解中寮隧道與田寮三號高架橋整治工程之前因後果;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莊昀叡講述台灣西南部厚層泥岩區之地殼變形特性分析;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溫怡瑛則是探討背衝斷層與泥貫入體,進一步分析討論2016年美濃地震的成因。其他還有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教授楊名、中央地質調查所科長陳松春、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學者羅祐宗、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鄭凱謙、副教授石瑞銓、助理教授溫士忠、助理教授陳映年共11位學者發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