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水」的看過來 南大攜手嘉義大埔農民研發麻竹筍發酵水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國立臺南大學積極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今年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提出「大埔水鄉,三生共好」HUB計畫,由南大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教授師生團隊深入嘉義縣大埔鄉,瞭解麻竹筍等農業,評估農業環境狀況,協助農業廢棄資材的循環經濟,並與大埔國中小合作,進行里山生態實驗教育,期盼促進嘉義縣大埔當地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共好。

(圖說)南大師生針對麻竹筍發酵水做各項生物化學測試。(記者鄭德政攝)
嘉義縣大埔鄉為臺灣重要優質的麻竹筍產地,當地麻竹筍纖維細嫩,筍乾外銷到日本作為拉麵食材。當地麻竹筍生產主要為粗放式,主要採收期在7到9月,麻竹筍在採收煮熟後,會放在大桶自然發酵一段時間,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因為麻竹筍含有大量水分,所以在發酵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發酵水。種植麻竹筍農民表示,在處理發酵麻竹筍期間,發現雙手皮膚都會變白。南大生物科技學系張德生教授即針對麻竹筍發酵水做各項的生物化學測試,發現發酵水具有美白功能且沒有毒性。因此,張德生教授將持續針對發酵水要如何發展美白產品,做進一步研究探討,並結合該校「大埔水鄉」計畫,促進在地產業活絡。

(圖說)南大王一匡教授(左一)與張德生教授(右二)協助嘉義大埔麻竹筍產業創生。(記者鄭德政攝)
南大「大埔水鄉」計畫主持人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教授表示,麻竹筍農民主要為中老年人,因為要在陡斜的山坡上採筍和搬運,工作十分辛苦,年輕人回鄉從事麻竹筍農業意願不高,本計畫將藉由麻竹筍發酵水研發,希望能擴大運用麻竹筍的循環經濟,並擴大農業生產與產業產銷鏈,營造環境友善的麻竹筍產業,並與當地大埔國中小合作,讓學生瞭解在地產業,提高年輕人留鄉從事麻竹筍產業的意願,達到協助在地創生的可能性。
南大黃宗顯校長表示,「在地創生、社會創新」為南大社會責任之願景,希望藉由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合學校教師專業,深化與地方及產業合作,培育在地所需人才,豐富地方產業再生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