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胃癌在民國108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死亡率中占第8位。胃癌是胃部細胞發生突變後不斷增殖所形成的腫瘤;其中,以胃黏膜細胞轉變而成的胃腺癌最為常見。
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劉奕廷醫師表示,如同諸多癌症患者一樣,許多胃癌病人因擔心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在確診晚期胃癌後選擇其他偏方療法或未接受治療,最終疾病惡化而使症狀加劇、體力減退,反而喪失治療良機。根據實際治療病人的經驗,現在不論是化療藥或止吐藥都已比早年有長足進步,副作用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少數出現較厲害副作用,也可以根據症狀適時做藥物的調整來改善;另一方面,治療後腫瘤縮小,症狀往往也能因此獲得改善,而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劉奕廷醫師指出,對於確診為局部晚期、仍未有遠端轉移的胃癌,成大醫院上消化道癌團隊會建議病患先接受誘導性化學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評估開刀的可行性。
若初診斷時就已經發生遠端轉移,治療方式則以複方化學治療為主,常用的第一線化療藥物包括鉑金類藥物合併氟嘧啶氨基硝酸鹽類藥物;針對具有HER2基因過度表現之胃腺癌,從今(109)年2月起,第一線治療有健保提供的標靶藥物,大幅減輕病患及家屬的經濟負擔。
至於較初期的胃癌或原位癌,可由有經驗的胃腸專科醫師來評估內視鏡切除手術的可行性。若是不適合內視鏡切除手術的早期胃癌,目前的標準治療是根除性切除手術。劉奕廷醫師表示,早期胃癌經手術切除後,有很高的機會可達到痊癒,因此應積極與外科醫師討論手術相關事宜。術後,若為復發風險較高的第二、三期病人,健保也有條件給付1年的輔助性口服化療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直是癌症治療的最佳守則。但是,因為許多人對癌症的既定印象是會有厲害的疼痛,因而認為胃部的癌症應該會造成上腹痛、噁心嘔吐,或是吃不下等症狀;然而早期胃癌因為腫瘤還小,症狀常常不明顯,一直到腫瘤愈長愈大,才會開始出現上述不適症狀,或因腫瘤出血而出現黑色大便,及食慾減退及體重下降等症狀。劉奕廷醫師提醒指出,這些症狀也可能是一些良性疾病,如胃部發炎或胃潰瘍等的表現,若相關症狀持續且無法改善時,應該尋求胃腸相關專科醫師釐清病因。
(圖說)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劉奕廷醫師表示,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考量,平常應該減少食用燒烤、醃漬物等,若有胃幽門桿菌感染,也應接受治療,遠離胃癌威脅。(記者鄭德政攝)
劉奕廷醫師提醒,除了家族遺傳外,胃癌常見後天環境相關危險因子包括:經常食用燒烤、醃漬物或含硝酸鹽的加工食品、喝酒、抽菸等,都需要特別注意;胃幽門桿菌感染、胃潰瘍或曾經接受胃切除手術者,也會有較高的胃癌發生率。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考量,平常應該減少食用燒烤、醃漬物等,若有胃幽門桿菌感染,也應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