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成功大學受環保署委託,參與開發創新前瞻水質治理與監測技術,21日在高雄澄清湖水庫舉辦「無人機水質採樣及生活污水電解除磷技術」成果發表討論會,現場示範無人機吊掛水質感測器及採樣袋,進行水庫水質遠端監測及採樣,展示無人機快速、安全、低污染及低擾動之水質監控優勢。另在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協助下,也在澄清湖遊憩區公廁展示電解除磷回收槽,藉由電解結晶技術去除污水中氮、磷營養物質,並回收做為肥料再使用。

(圖說)澄清湖公廁生活污水電解除磷槽。(記者鄭德政攝)
現行水庫水質調查係以船載方式運送人員前往採樣點作業,不僅作業時間長、成本高、具有較高人力風險及油污污染疑慮,且船行位置常受地形與水深限制而無法取得具有水庫代表性的水樣。環保署委託成功大學,檢討現行水庫水質取樣點與作業方式,在提高監測品質與維持數據一致性的前提下,研發可行之無人機輔助取樣技術。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張智華表示,透過無人機輔助作業,管理單位能快速取得所需水樣,正確評估水質狀態與污染熱區。

(圖說)澄清湖無人機水質採樣及監測實況。(記者鄭德政攝)
氮、磷營養物質是造成水庫優養與水質惡化的主因,其來源包括過量施肥、農畜廢棄物、生活與遊憩污水。目前水庫集水區生活、餐飲與廁所污水處理僅仰賴化糞池,對磷的去除效果非常有限。為削減水庫營養物質污染,成功大學與高雄科技大學利用電凝或加藥技術回收公廁化糞池中的氮、磷成份,結晶成為具有肥料價值的鳥糞石(磷酸氨鎂),不僅成功降低污水中的營養鹽含量,回收的鳥糞石亦可製作成肥料再利用,達到資源永續循環目標。

(圖說)成果發表討論會團體合照。(記者鄭德政攝)
環保署表示,為確保我國水體環境水質及國人的用水安全無虞,未來也將持續研究及開發創新的前瞻水質治理與監測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