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一名55歲婦人,右側足底疼痛反覆已3、4年,雖有就醫,但因症狀不嚴重之後僅自行貼藥膏緩解,未長期追蹤治療。但去年年底不慎跌倒,導致右側手腕及足踝扭傷,過一陣子左足足底也開始出現疼痛的情形,每天要下床都非常疼痛,稍微行走後,足底疼痛雖然緩解,但走太久小腿就異常痠軟無力易跌倒,尤其至市場買菜遇到濕滑的地板都要戰戰兢兢,深怕又再跌倒。
婦人求診中醫,台南市立醫院翁瑞陽醫師發現,患者雖雙側足底都有疼痛無力情形,但成因並不相同,右側因長期的慢性發炎導致足底肌肉較為鬆弛,但扳動足大趾時有滯澀感,同時扭傷後遺症導致有腫脹及些微內翻情形,而左側小腿及足底肌肉則是純粹的僵硬緊繃。因此,於右側取穴以膀胱經及胃經為主,取飛揚、跗陽、崑崙、丘墟、金門、足三里、條口、解谿及陷谷;左側以膀胱經為主,取承山、跗陽、崑崙、僕參…等穴位。
(圖說)台南市立醫院翁瑞陽醫師表示,針灸飛揚、跗陽、崑崙、陽稜泉、足三里、俠溪…等穴位,可緩解肌肉緊蹦與足底疼痛的症狀。(記者鄭德政攝)
第一次治療後即覺得左足症狀明顯改善,回診第三次後已無明顯症狀;右足治療後症狀疼痛逐漸減緩,經一個月治療後腫脹明顯消退,無力症狀亦減輕,走一個小時以上都無明顯疼痛感,目前已經可以開始進行一些足底牽引的拉筋運動。
翁瑞陽醫師指出,足底筋膜在台灣盛行率約為10%,常見的原因多為足底筋膜反復性的拉扯,產生微小的撕裂傷所致,造成足底撕裂而感疼痛,常發生在足部由靜止到開始活動的時刻,如早晨起剛下床或久坐剛起身走動的時候,但活動數分鐘後就開始減緩;造成此種撕裂傷的原因很多,包括扁平足或空凹足的先天結構異常,或是足部扭拉傷後行走姿勢暫時改變而造成不適應,或年老之後大小腿肌力減退,造成足部支撐習慣的改變。
翁瑞陽醫師表示,若有足底筋膜炎情形,首先要避免引起疼痛的劇烈活動,如跳躍,長跑等。也要避免久站,若實在無法避免,則可以穿著適當的氣墊鞋,能夠減輕足部壓力減少疼痛的症狀;除了定期的回診治療外,平時也可以多做足浴改善足部血液循環,能夠加速改善症狀並避免足底筋膜炎的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