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漢漢於102年9月,31週大時在診所緊急剖腹出生,後因呼吸中止及發紺轉入新樓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雖然住院1個月後情況穩定出院,但在9個月大時,媽媽發現漢漢右上肢有不自主動作(2-3 次/天),且無法翻身,經成大小兒神經內科診斷為「點頭式癲癇併發展遲緩」,後在『臺南市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輔導下,轉介已經1歲4個月大的漢漢前來高榮臺南分院兒童健康發展中心就診。經職能治療師林柏宜評估,他的粗動作發展低於6個月,無法翻身且仍有明顯原始反射存在,全身肌肉無力;精細動作發展小於5個月,無法雙手交握、玩手、手拿玩具或奶瓶;因此,林職能治療師根據漢漢的個別需要製定治療計劃,將重點放在加強訓練基本粗動作的發展(如四個月大應有的翻身動作),並在治療中預防癲癇的再發生,避免動作發展退化。
(圖說)高榮臺南分院林柏宜職能治療師(穿白袍者)提供漢漢上肢動作穩定度、手眼協調、手部力道控制、專注力的訓練實境。(記者鄭德政攝)
高榮臺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兼副院長潘潔慧醫師表示,小兒復健需要兒童發展醫療團隊合作,並針對個案特質去設計治療計劃,同時給予家屬強而有力的衛教資訊和心理支持,團隊主要成員包括小兒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 在動作障礙的治療方面,採取1.治療性運動:經常性的拉張、主動及被動的關節運動,預防或延緩關節攣縮及變形的發生;2.功能性訓練:依據病童的能力及程度,在遊戲中,透過反覆練習、訓練其做全部或部份功能性活動及日常自理;另外,透過教導代償性技巧及輔具的使用,可以增進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3.居家訓練:以家庭為中心,訓練照顧者如何維持病童良好的姿勢、抱持、餵食及穿衣的方法,以及一些誘發動作的技巧。4.輔具的配製:量身訂製的特製鞋、支架、助行器等,不但有助於維持良好的姿勢,並有助於功能及動作的穩定度。
(圖說)高榮臺南分院林柏宜職能治療師呼籲,孩子的成長與家庭息息相關,若發現孩子有疑似發展遲緩,只要家長願意帶著孩子走出來,透過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早期介入就會有一定成效。(記者鄭德政攝)
林職能治療師表示,漢漢一直持續在高榮臺南分院復健治療已6年,目前已7歲,不但已可以用助行器行走,還可自行進食和上廁所。本院持續的復健治療,除了可以促進他的動作發展、肌耐力、行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外,對於在認知及感覺統合的提升及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由於漢漢的腦部區域受損,使得大腦無法正確接收過濾外來的感覺刺激,再加上缺乏動作能力而妨礙了他去探索環境及累積經驗的能力,這樣他的智能發展的潛力就會被限制住;所以經由有目的性的遊戲治療設計中,加入感覺、知覺訓練,並改善他的專注力、注意力與動作能力,除了讓他在動作、認知能力能繼續進步外,更加提升對環境及人際互動的適應能力,未來對他的生活獨立性是可被期待的。
林職能治療師說,過去幾年來,漢漢的爸媽為了照顧他,付出很大的心力,每週帶漢漢積極到醫院接受治療,舟車勞頓更是艱辛;選擇高榮臺南分院除是更貼近醫療資源外,家長更在乎的是孩子是否開心、舒服及有效醫療,我也願意付出所有耐心和兒童個案、家長解釋、討論,找出對孩子最好且能接受的方法」。潘潔慧副院長表示,能讓患者和家屬對醫院產生信任和配合治療計劃的執行,才是醫院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也是兒發團隊成立的目的,值得所有同仁學習與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