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鏡─檢查子宮腔內病灶的好工具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案例一:三十六歲林小姐,因經血量多導致常常頭暈不適快要暈倒至本院就醫。在本院接受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其子宮腔內有三公分大的腫瘤,推測為導致經血量多的主因。建議接受子宮鏡手術將子宮腔內腫瘤切除。
案例二:六十五歲的吳女士,已經停經十五年,每年都有定期做抹片,近日出現陰道出血的狀況,擔心是不是會有別人說的子宮內膜癌的狀況,所以到本院就醫。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腔內有一公分大小的腫瘤。建議其接受子宮鏡手術將腫瘤切除。

(圖說)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余沛修醫師表示,子宮鏡是檢查子宮腔內病灶的好工具。(記者鄭德政攝)
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余沛修醫師表示,生育年齡女性的不正常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是在婦產科門診很常見的主訴。根據文獻可能有高達10%的生育年齡女性有此困擾。婦產科醫師通常會根據構造和功能兩分面去做檢查。構造方面的檢查最基本的即是藉由內診和超音波,檢查女性生殖器官:陰道、子宮頸、子宮內膜、子宮體。超音波可能檢查出子宮內膜有增厚,或者子宮有腫瘤壓迫到內膜或在子宮腔內。
處理子宮腔內的病灶,有傳統的子宮內膜擴刮術,或現在較多人在做的子宮鏡。內膜擴刮術即是在麻醉下將子宮頸擴張,再用刮匙進入子宮腔內,將子宮腔內上下左右全面的刮除,但是無法真的看到病灶並對病灶做精確的處理,是一種通殺的做法。而仰賴於科技的進步發展,現在有另外一種子宮鏡的術式,是將一個攝影鏡頭,從陰道經子宮頸放置到子宮腔內,類似大眾較熟悉的胃鏡大腸鏡,讓婦產科醫師能夠用眼睛直接看到子宮腔內的狀況。找到病灶之後可以使用通電的電燒刀,或者不通電的冷刀對病灶做處理。比起全面性的刮除,子宮鏡可以精確的對病灶做處理,減少對子宮內膜的破壞,對仍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是適合的選擇。而且如果是較硬的病灶,如突出在子宮腔內的子宮肌瘤,用內膜擴刮術是沒有辦法將病灶移除的,必須得用到子宮鏡的刀才有辦法處理。
余沛修醫師指出,根據文獻報導,傳統的擴刮術有著很高的診斷率(約96%),但子宮鏡手術更高(99%),再者,子宮鏡手術較不會有檢體不足的問題,子宮鏡手術比較內膜擴刮也較可以將病灶清除乾淨。
然而在持續大量出血,骨盆感染,懷孕的病人身上,是不適合子宮鏡手術的。而因為子宮鏡施行的時候需用介質,通常是液體,將子宮腔撐開,視野才會開闊,故如遇到介質液體大量進入身體血液中時,可能造成所謂的水中毒。而在子宮頸擴張與使用器械的過程,也有著子宮穿孔,臟器損傷的風險。總體的併發症,根據文獻約在0.2%至3%以內。部分的病人做完手術會感到子宮悶痛,可能仍會有少量出血以及水狀分泌物,但是絕大部分馬上可以恢復日常活動。
前面提到的林小姐和吳女士,都在本院接受子宮鏡手術。林小姐的三公分腫瘤是子宮黏膜下肌瘤,使用子宮鏡做腫瘤的切除,來改善經血量所造成的貧血。吳女士的一公分腫瘤後在子宮鏡精確的將病灶切除送檢後,證明是子宮內膜息肉,並不是癌症,也讓吳女士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在郭綜合醫院不論是無麻醉的子宮鏡檢查,麻醉下的子宮鏡熱刀、冷刀,或者傳統的子宮內膜擴刮術皆可以實施,適合不同狀況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