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鎮化石園區「遇見左鎮人」 橫跨古今說故事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1970年在臺南菜寮溪流域發現的左鎮人頭蓋骨,是最早在臺灣出土的人類化石。為了清楚闡述科學研究經過,臺南左鎮化石園區特於故事館中重新規劃專區,以Q版人物插畫風格搭配全息投影技術,製作「遇見左鎮人」展區,透過生動有趣的動畫,讓大小朋友們看得目不轉睛。

(圖說)1970年在臺南菜寮溪流域發現左鎮人頭蓋骨,是最早在臺灣出土的人類化石。為清楚闡述科學研究經過,臺南左鎮化石園區特於故事館中重新規劃專區,以Q版人物插畫風格搭配全息投影技術,製作「遇見左鎮人」展區,透過生動有趣的動畫,讓大小朋友們看得目不轉睛。(記者鄭德政攝)
左鎮人頭蓋骨由郭德鈴、郭東輝、潘常武、陳春木等化石收藏家於左鎮菜寮溪河床尋寶時發現,經由學者藉由氟錳相對年代測定法,推測其年代為距今3萬至2萬年前。但這些樣本皆採自河床上,而非考古地層中。2012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委託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邱鴻霖教授重新進行研究,送至美國及澳洲研究室進行定年法-碳14分析,得到不同的研究成果,分析結果顯示化石年代僅距今約3,000年,賦予左鎮人在考古學上的全新意義。學者認為,菜寮溪一帶過去發現大量更新世中期90萬到40萬年前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在冰河時期因為避寒通過陸化的臺灣海峽遷徙而來,也許還有古代人類追逐動物來到臺灣,仍不能排除左鎮一帶未來發現更早的人類存在。

(圖說)1971年12月台灣大學研究人員為了剛發現早(土反)犀牛化石,南下菜寮溪臭屈挖掘。(Q版人物插畫擷圖)
化石園區製作的「遇見左鎮人」動畫以似顏繪Q版插畫風格,繪製參與發掘研究的重要人物,並穿插化石採集歲月及當年新聞報導截圖等,完整描述從發現到兩次科學定年的過程,結合全息投影浮空3D技術,搭配展示櫥窗緩慢旋轉的左鎮人頭顱模型,鑲嵌採樣定年的化石模型,清楚呈現這片化石所屬的頭骨位置。

(圖說)台灣大學研究人員看到了這一塊疑似人類的頭骨化石。(Q版人物插畫擷圖)
園區表示,如何透過更貼近民眾的方式,傳遞科學研究成果與精神,一直是園區努力的目標。透過有趣的動畫搭配淺顯易懂口白說明,吸引小朋友對於左鎮人化石的興趣,更清楚闡述左鎮人在考古學上的重要性,期望更多人投入化石遺跡的發掘與研究,發現更早期「左鎮人」的化石或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