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靜脈行經人體孔隙、骨頭或動脈夾擠處易受外力壓迫進而影響末梢血液回流,產生肢端腫脹、疼痛等症狀,稱為靜脈壓迫症,在髂動脈與第五腰椎的之間的髂靜脈受到壓迫,則稱為髂靜脈壓迫症,左髂靜脈受到右髂動脈壓迫,又名梅透納症候群 (May Thurner Syndrome)。若不及時接受治療、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至靜脈性壞疽將面臨截肢或死亡的風險。
(圖說)郭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文豪醫師說,微創治療為髂靜脈壓迫症治療帶來新契機。(記者鄭德政攝)
郭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文豪醫師表示,下肢回流除髂靜脈尚有其他側枝循環作為備援與代償,故即使髂靜脈管腔擠壓程度超過50%也不易產生症狀,其發生率與盛行率被低估,並無確切數據。此外,左髂靜脈受壓迫的機率約6倍於右髂靜脈,在靜脈相關下肢腫痛患者中,此症估計約占2~5%,而在深部靜脈栓塞患者中,此症估計約占18~49%。早產、多產、長時間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以及脊椎側彎者為高風險族群。
診斷除臨床問診與理學檢查外,一般會做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血管攝影或血管內超音波、抽血檢查…等,治療須考量髂靜脈壓迫來源,最常見是位於上方之髂動脈,其次是骨盆腔內其他腫塊(例如子宮肌瘤、膿瘍…等),除高侵入性的開腹式血管清栓或修補手術外,隨著醫學的進步,口服或針劑注射抗凝血藥物、經導管溶栓術、血管整形術或支架置放術…等微創與標靶治療策略也漸成快速而安全的選項。
郭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文豪醫師舉例:47歲女性因突發性左下肢黑青、腫痛至寸步難行而柱枴杖至該院求診,理學檢查發現左小腿腿圍比右小腿大超過3公分,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左下肢深部靜脈栓塞,電腦斷層顯示左髂靜脈近端受右髂動脈壓迫至毫無殘存管腔、自髂靜脈始至膝膕靜脈充滿大量血栓並於骨盆腔內右前側發現6公分之子宮肌瘤,因此良性瘤與壓迫點尚有2公分以上距離,故婦產科評估無須立即切除。
文豪醫師表示,患者在口服抗凝血藥物超過兩週後症狀並未有效緩解,血管攝影發現左髂靜脈與側枝循環兩套回流系統皆為血栓所阻,為避免血栓上飄經下腔靜脈進入肺部血管將發展成具有高風險的急性肺栓塞,其30天內死亡率10~30%,而80%肺栓塞源於下肢靜脈栓塞,故置入下腔靜脈濾網以攔阻血栓,並以微震型超音波溶栓導管(EKOS)在兩日內將血栓快速消融,再考慮到長期受壓迫的靜脈因內膜受損易向內形成突次、網狀結構或篩孔進而造成管腔易黏合、塌陷與內縮,故輔以經導管氣球擴充術撐開靜脈,並在血管內超音波的指引下精準置入靜脈支架以對抗外在壓力並保護靜脈管腔。
一系列手術主要經由左膝後方4mm針孔傷口完成,術後患者左下肢血液回流通暢、症狀緩解且快速消腫,經復健於兩個月後已完全恢復左下肢承重與運動功能,術後服用口服抗凝血劑與抗血小板藥物並於門診追蹤。
文豪醫師指出,髂靜脈壓迫症因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其致病機轉、治療策略、預防保健在醫界不斷研討與更新,是頗具挑戰性的急症,成大醫院與郭綜合醫院攜手合作,將微創手術與標靶治療的概念、人才與技術成功運用於治療此症,不但提供患者在開腹或其他高侵入性手術外更多快速而安全的選項,也方便在地鄉親於厝邊好醫院就近治療,舒緩醫學中心就醫人潮,實為鄉里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