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動作發展遲緩物理治療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矯齡1歲的呂小妹,因母親懷孕23週時不幸早產,出生體重僅461公克,屬極低體重早產兒,合併雙側腦室擴大、腦出血、視網膜病變、開放性動脈導管並外科手術。矯齡3至4個月時因趴姿無法抬頭,且有不對稱的姿勢和異常張力,又屬高風險嬰幼兒,父母於是在呂小妹很早期就帶來復健部接受治療,經過一年的復健,加上父母親積極參與和細心照料,呂小妹於矯齡1歲左右可獨立從地上站起來,並放手行走幾步,日前回兒科做發展評估,呂小妹動作發展已跟上同年齡孩子。

(圖說)成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藍鼎談嬰幼兒動作發展遲緩物理治療。(記者鄭德政攝)
成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藍鼎表示,關於嬰幼兒的成長,常常從長輩口中流傳的一句諺語: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胚胎、出生、成長至成人會經歷一個特別的發展歷程。而這些歷程是基因內涵的計畫,隨著成長,會在特定時間逐一展現每一個內建好的項目。此過程並非偶然的,在每一個新的動作發展之前,都會有一個預先基礎的動作先發展出來。所以健康嬰幼兒的動作發展是不需要特別訓練,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來。
物理治療師藍鼎表示,準確的早期動作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未來動作的基礎,然而發展遲緩的兒童,會改變動作精準度而導致偏異動作的發展,這些偏異往往只是微妙的差異,如果都沒有修正,為更多進階的動作做好準備,就會影響到動作發展的時間及未來執行更高階動作的品質,甚至衍生其他方面的問題。所以正在發展階段的嬰幼兒遭遇動作障礙時,就亟需要物理治療的介入,且能愈早積極介入越好。
物理治療師會為嬰幼兒評估粗動作發展狀況,臨床觀察檢測原始反射、感知覺、肌張力與動作型態、肌肉表現、姿勢控制與平衡能力、動作協調…等,另外也會透過國際標準化評估工具檢測,來了解個案與同年齡孩子動作發展相差多少,使物理治療師更了解孩子的能力。
藍鼎表示,物理治療師再利用評估的內容找出主要問題,與家長討論共同決定治療目標,針對訂立的目標設計個別化課程內容,治療時利用物理治療理論、知識與技術,在課程中搭配遊戲,來幫助孩子學會運用?體和動作做連結,即時依孩子狀況調整課程難易度和內容,治療的內容可分為兒童動作發展誘發技術、功能性活動訓練、運動治療、操作治療等項目,並教導家長實際操作,課後回家也能幫孩子執行復健運動。
首先介紹動作發展誘發技術,其目的是希望能誘發出正常動作型態,本單位常用的手法為「神經發展治療」和「輔以達(Vojta)療法」。神經發展治療,技術主要分為三大類:反射抑制動作模式、誘發技術、本體與觸覺刺激,上述三種技術相互配合運用,使孩子能做出正常動作出來。輔以達療法,是使用在軀幹及肢體上十個刺激點,並給予按壓提供本體感覺輸入,在特定的起始擺位下,誘發出反射性翻身及反射性爬行,進而打破及改善病理的動作型態。每種療法都有其優點和限制,物理治療師會根據孩子的狀況選擇適合的療法。
物理治療師藍鼎表示,臨床上功能性活動和運動治療會互相融合執行,功能性活動訓練:簡單指訓練孩子的身體能夠輕易地執行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例如:從平躺坐起、從地上撿東西穩穩站起來、上下樓梯等,治療師會和孩子家人參與訂定最有意義及最優先的功能性目標,並積極參與,孩子從原本被動接受治療,變成主動的問題解決者。運動治療:以治療性運動改善肌肉張力,訓練肌力、耐力、平衡及協調能力,提升粗動作的基本能力。操作治療包括徒手肌肉牽張、徒手按摩、肌能系貼紮技術,以上為輔助性治療,需搭配功能性運動或運動治療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物理治療師藍鼎表示,孩子的發展是全方位的,需不同專業的介入,物理治療只是其中的一環,通常早療專業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個管師、社工師、教師等,提供全方面完整的療育服務,當然每一個兒童與每一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早療團隊裡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嬰幼兒的腦部可塑性大,早期療育是越早越好,但永遠也不嫌晚。面對孩子辛苦又漫長的復健之路,我們需要有溫暖的雙手及堅定的心,來陪伴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