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首次開鑿大口徑集水井解決邊坡滑動危機 近期豪大雨展現高成效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臺南市六甲區市道175線約25K+410處區域因位處泥岩地層,上伏崩積層,因泥岩浸水軟化,形成滑動面,每逢汛期豪雨常使地下水位驟升,整體邊坡載重增加,誘發並使滑動加劇,影響通行安全。工務局109年災後復建工程,臺南市首次打造2座「大口徑集水井」,近期幾波大豪雨,正式派上用場;2座大口徑集水井排水量分別至少達90 L/min、120 L/min以上,與歷年豪雨後監測比較結果,上邊坡地下水位常時水位已下降約4公尺,道路以上之傾斜管監測結果,亦無地層變位增量,呈現穩定狀態,顯示現階段的整治成效十分良好。

(圖說)臺南市六甲區市道175線約25K+410處區域因位處泥岩地層,上伏崩積層,因泥岩浸水軟化,形成滑動面,每逢汛期豪雨常使地下水位驟升,整體邊坡載重增加,誘發並使滑動加劇,影響通行安全。工務局109年災後復建工程,臺南市首次打造2座「大口徑集水井」,近期幾波大豪雨,正式派上用場,地層呈現穩定狀態,顯示現階段整治成效十分良好。(記者鄭德政攝)
工務局表示,臺南市六甲區市道175線約25K+410處,30年來邊坡持續不斷滑動下陷現象,經委託專業顧問公司對該地盤滑動區進行地滑調查及邊坡監測等評估後之建議,市府採「排水為主,擋土為輔」整治方針,除進行路基保護工程之外,並首次嚐試開鑿2座「大口徑集水井」,希望藉此有效於豪大雨期間洩降地層水壓,延緩滑動災害,提升道路安全。
開鑿工程於109年5月開工,並於110年5月中旬完工,總工程費約4,000萬元,主要採三層次排水,包含地表排水改善減少入滲,坡面水平集水管導排中淺層地下水,以及主要於上邊坡開鑿2座直徑4.5公尺、深度28公尺的大口徑集水井,導排中深層地下水,於地下水源頭截流及洩降地下水,減少流入影響崩塌地穩定之地下水,並輔以箱型石籠坡趾壓重及道路護坡、產業道路(施工便道)修復等項目。
竣工後就遇到6月初低壓豪雨及7月底8月初西南氣流引進之豪大雨考驗;經委託顧問公司於豪雨等級降雨後觀測結果,2座大口徑集水井展現整治成效良好。惟工務局將持續監測該區域滑動位移及水位變化情形,加以追蹤成效及滾動式調整後續處置,以保障用路人行車安全。
臺南市市道174、175線山區道路為往來六甲、東山、楠西等地重要樞紐,惟六甲、東山段山區地層多屬泥岩,上伏崩積層,因泥岩具浸水易軟化特性,導致每逢大豪雨,邊坡則有大小崩坍災害,工務局將持續努力整治其他多處易坍塌路段,爭取相關災害經費改善,並積極協調相關單位配合如野溪整治、林地及崩塌地治理等,希冀溯源災害原因,通盤解決問題,以保障市民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