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神經發展」 早期照護與追蹤很重要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在媽媽肚子裡24周即出生的早產兒小美,是個體重只有500公克的巴掌仙子,因為肺部及腸胃道功能不成熟,需住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幫助呼吸,並以全靜脈方式提供營養。住院長達5個月,歷經菌血症、腦室出血、壞死性腸炎等難關,在醫療團隊悉心的照護下,終於順利帶著氧氣出院。
小美在後續的早產兒追蹤門診,出現發展遲緩的問題,但在早期療育介入及家屬細心照護下,小美的發展慢慢追上同年紀的小孩,今年順利上小學成為一年級新生。

(圖說)針對早產兒神經發展,成大醫院小兒神經科余文豪醫師表示,早期照護與追蹤很重要。(記者鄭德政攝)
成大醫院小兒神經科余文豪醫師表示,早產兒的照護就是一場馬拉松式的競賽,除了住院中的急性醫療照顧外,出院後的追蹤也是很關鍵的一環,尤其比一般足月出生嬰兒有更高比率的神經發展異常。
目前臺灣每年出生週數<32周的早產兒,占了全部新生兒的1%,但其死亡人數卻占所有新生兒死亡人數的75%;而順利存活的早產兒,約30~40%的比率有神經發展的異常,如:發展遲緩、腦性麻痺、聽視障、智能障礙等,如果沒有早期的介入,往往會留下不可逆的功能障礙,影響孩童的學習與環境適應。
因此,余文豪醫師表示,在早產兒住院時期就須注意減少腦部傷害,出院後則提供定期回診追蹤並早期介入。成大醫院早產兒照護團隊目前透過早期非侵入性呼吸器使用、積極營養介入、母乳庫建立等措施,提供早產兒住院時更精緻的醫療照護;出院後,在早產兒基金會的協助下,於矯正年齡6個月、12個月、24個月及5歲時,回早產兒評估門診,由小兒神經科醫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共同提供一站式的發展評估,針對其發展弱項給予家長照護上的建議,並提供相關的早療資源。
在這樣的追蹤及介入模式下,余文豪醫師指出,成大醫院出生週數<32周的早產兒,2歲時神經發展異常的比率,顯著有10~20%的下降。
成大醫院早產兒照護團隊同時也透過大數據分析,希望找出早產兒中神經發展障礙高危險族群,以期能提供更早期介入。余文豪醫師說,在2020年的研究中,早產兒照護團隊發現早產兒第一個月頭圍的增長與其2歲認知發展有關;此一結果有助於在早期照護中,就對頭圍增長緩慢的早產兒提高關注,並提供相關的營養介入來改善其頭圍增長,透過這樣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方式,希望在未來持續提供早產兒及其家庭更好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