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每個孩子都應該是家鄉的最佳嚮導!」適逢成大90週年,「看見家鄉」計畫也邁入第5年,為展現土地人文關懷並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成功大學與長期投入計畫的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共同合作,19日在成功廳舉辦5週年影展暨音樂會,透過孩童多元視角的紀錄片看見家鄉與土地的模樣。開場由台南樹林國小演出「白鶴陣」傳統藝陣,展現文化傳承,會中邀請金曲獎得主謝銘祐用歌聲展現對故鄉濃厚的愛,傳遞看見家鄉的核心精神。
(圖說)台南樹林國小「白鶴陣」表演。(記者鄭德政攝)
金曲得主謝銘祐5歲搬家至台南安平,畢業於台南一中、輔仁大學,退伍後即踏入唱片界,在台北耕耘音樂製作與詞曲創作10餘年,期間創作超過2千多首歌。2000年回到故鄉台南,以「府城流浪漢」自稱,抱著一把木吉他穿梭於台南大街小巷,唱土地也唱生活。此次獲邀擔任影展嘉賓,在影片播映之間獻唱《五條港邊》、《海岸》、《我佇山裡》、《戀戀大員》、《形》、《彼卡皮箱》等曲,以溫暖歌聲唱出對家鄉的愛,也感染現場所有觀眾。
(圖說)金曲得主謝銘祐以溫暖歌聲唱出對家鄉的愛。(記者鄭德政攝)
「看見家鄉不是為了離開,而是在看見種種美好後能回來為家鄉發聲。」成大副校長陳玉女致詞時,引用看見家鄉的理念,說明如果人對家鄉土地沒有感情,就會像風箏斷線一樣不知何去何從,所以若能培養對土地的熱愛,產生源源不斷的情感,「在爬得更高、看得更遠的過程中,就越不容易倒。」
(圖說)成大副校長陳玉女期待透過「看見家鄉」培養學童對家鄉土地的愛。(記者鄭德政攝)
「看見家鄉」計畫發起人、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實行偏鄉教育「Program the world」過程中發現偏鄉有能力的人「出去後就不會回來」,於是發起看見家鄉計畫,希望帶領孩子認識家鄉的美好,從而累積對家鄉的情感。而計畫實行5年後,蘇文鈺教授發現不只偏鄉小孩需要看見家鄉,都市的孩子也需要。「如果都市小孩也不認識家鄉、不了解台灣美好的地方,將是全國性的危機。」蘇文鈺說,未來也會擴展計畫對象到都市,希望讓台灣各地的孩子都能認識家鄉,更期待讓看見家鄉成為一股社會運動,促進台灣人民相互對話與理解,讓台灣更好。
(圖說)「看見家鄉」計畫發起人、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期待「看見家鄉」成為一股社會運動,促進台灣人民相互對話與理解,讓台灣更好。(記者鄭德政攝)
「看見家鄉」計畫原訂每年6月開始向全國國中小學童徵件,今(2021)年因疫情尚未趨緩而暫緩辦理。此次影展播映作品為2020年拍攝,收錄家鄉珍貴畫面,以空拍地景與巧妙敘事,刻畫在地風情展現純粹的文化樣貌,如:台南市七股區樹林國小《樹子腳鶴逗陣》紀錄全台唯二的傳統藝陣「白鶴陣」與傳統信仰、社區連結的故事;澎湖縣馬公市?裡國小《潮汐行動-石滬》從學童的角度,認識澎湖的珍貴石滬地景;花蓮縣玉里鎮玉里國小《乘載幸福信天翁》紀錄全國唯一的行動郵局,傳遞小鎮滿滿人情溫暖;台東縣太麻里鄉賓茂國中《我,排灣族》透過人物刻劃,鼓勵孩子認識家鄉與建立自我認同,展現強大自信。
延和國中與白沙國小的製作團隊是由曾參與計畫但已經畢業的「回流小導演」所呈現。南投縣竹山鎮延和國中透過《雨後春筍》傳達筍農夜以繼日的辛勞以及年輕人「棄業從農」的心路歷程;屏東縣琉球鄉白沙國小則以《船與傳》刻劃小琉球的最具代表性的漁民行業,看見其中甘苦。
「普通的魚塭水車,在空拍機下竟有9種不同顏色!」參加看見家鄉計畫第3年的樹林國小楊宸硯分享自己透過計畫看見家鄉更多面貌,也能從中學習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並呈現更好的作品。楊宸硯說,希望透過影片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家鄉,促進人們回到樹林里工作生活。樹林國小老師陳秀梅說,七股鎮樹林里是「白鶴陣」起源地,但因為地處偏僻鮮為人知,又因人口外移嚴重,為了保留珍貴文化並由上到下的建立學童對自己家鄉的認識與認同感,一方面校方培訓「小白鶴陣」,一方面透過參加看見家鄉活動,帶孩子實地走訪鄉里,認識家鄉之美。
看見家鄉計畫由成大師生與各地大專院校、非營利組織、企業、媒體人士擔任志工,透過田野踏查、採訪、空拍、剪輯等等理論與實作,長時間拍攝與陪伴中找到學員的在地連結,學習紀錄家鄉之美。過程中也建立孩子說故事、拍攝剪輯與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孩子的人文關懷、多元視野與土地連結的思考。每年11月皆在成大校園內展現成果,透過由小小嚮導出發的影片紀錄,帶領大家一起看見家鄉。
本次活動由成大藝術中心、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暨研究所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PTWA)共同主辦,永豐銀行、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世新大學媒體識讀教學研究中心、財團法人瑞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華朋扶輪社、財團法人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合作贊助,以更具前瞻性的行動與目標,善盡企業與大學社會責任,召喚各界一同愛護台灣這片土地,照亮孩子們未來,傳承在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