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對癌症的防治 李耀泰醫師:運動有助於癌症的治療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從許多研究報告認為,運動是有助於癌症的治療,因癌症患者常有疲倦、焦慮、憂鬱、水腫、惡病體質、身體結構成份欠佳、精神社會功能差和失眠等症狀,運動可改善這些問題,進而提升患者生活的品質、降低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增加存活時間。

(圖說)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如圖)從許多研究報告認為,運動是有助於癌症的治療。(記者鄭德政攝)
李耀泰主任表示,2018年,全世界有1千8百10萬人被診斷出有癌症,9百60萬人因此喪命,是全球第二大死因。癌症患者常有生活不便、失能和各種不同症狀,治療之開銷極大,嚴重影響家庭和社會,是一項重要的公眾健康議題。傳統上,會建議癌症患者多休息,但2018年,美國運動醫學會證實運動除可減少患癌之風險,亦可改善患癌者的預後、增加生存時間:在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膀胱癌、食道癌和胃癌等七大癌症有顯著的預防效果,對已患乳癌、大腸癌、前列腺癌的生存率有所助益。故建議民眾在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外,提倡多運動來防治癌症。
李主任指出,運動治療癌症的作用,分別有下列諸多情況:一、增加肌肉蛋白合成:阻力運動可以透過細胞核內分子作用,增加骨骼肌肉蛋白的合成和肥大,促進蛋白合成和粒腺體的功能,減少惡病體質和疲倦,提升生活品質。
二、增加自然殺手細胞功能:運動會促進血液循環、供氧和增溫,致使自然殺手細胞(淋巴球的一種)由骨髓和淋巴結等逸至血液中。
三、減少發炎:運動可使收縮肌肉釋放肌肉激素,如介白質6等,可抑制細胞感染和慢性發炎。
四、內分泌增加:運動可促進分泌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加速心跳、血壓和血流,增加血球和免疫細胞,提升免疫功能。
五、改善認知功能:有氧運動因能促進血流而增加腦體積、升高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改善神經傳導系統等,有助於減少焦慮、憂鬱,並改善生活品質。
六、減肥:運動可消耗能量,有助減輕體重。
李主任歸類,運動的種類,包括有:
一、有氧運動:如走路、跑步、爬樓梯、騎單車、游泳、划船等,能活動身體大部份肌肉,有規律持續一段時間。
二、阻力運動:如舉啞鈴、深蹲、單槓、跳繩等,有助於肌纖維肥大、蛋白合成、和粒線體功能,改善身體結構、減少疲憊感。建議阻力運動每週2-3次、每次動作重複10-15次。除四肢外,尚有核心肌群(腹肌)、背肌和臀肌的訓練,更能防止跌倒。
三、彎曲性和伸展性運動:靈活性乃指關節的移動範圍,包括肩膀、臀部、脊椎、膝蓋和裸關節等,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肌肉縮短如予伸展運動,可延長軟組織和肌肉強度,伸展運動有主動和被動,建議伸展到極限時盡量維持一些時間,效果會更佳。
四、平衡運動:包括太極、氣功、瑜珈、皮拉提斯等,也可利用身體震動、器械或閉目單腳站立等方式,來加強肌肉力、維持平衡,預防跌倒。
李主任強調,許多研究認為運動對晚期癌症患者的影響,有改善≧50%者,呈統計上差異,包括(1)改善睡眠品質;(2)改善生理功能(包括走路速度、肺功能、肌肉強度等);(3)改善身體結構(包括體脂肪、肌肉量、皮膚厚度等);(4)改善精神社會功能(包括憂鬱、焦慮、認知功能等);(5)改善生活品質;(6)改善疲倦;但在減少疼痛報告則效果不彰,生存時間亦無增加。
末期癌症患者能否應用運動治療?李主任研究報告,運動和營養治療的末期癌症患者,以不同種類癌症應用分析,結果對憂鬱、體能耐力有中度改善,對疲倦和生活品質有輕度改善。婦女如保持規律性的運動,能減少30%乳癌風險;更且,乳癌患者若能經常性運動,也能降低50%死亡風險,其機轉與運動能減少肥胖,有助免疫調節有關。肥胖和脂肪組織有過量瘦素的顯示,此是導致乳癌的危險因子,而運動能減重,對減少和改善乳癌有幫助。
李耀泰主任說,運動能促進體能、新陳代謝和瘦身已是人盡皆知,運動同時可降低癌症風險,減少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的不適,改善治療效果,提升生活品質(包括睡眠、疲倦、耐力和心肺功能、焦慮和憂鬱)則鮮少知悉。根據研究,運動可加強免疫功能和肌肉蛋白激素,並改善粒線體功能。現階段,台灣健保資源有95%運用在治療費用上,其實更重要的是預防,如醫師能熟稔運動醫療的知識,配合有復健師或體能師的轉介中心,有效推廣民眾在社區團體多運動,讓國民變得更健康,以提升生活品質,必能減少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