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風景」(landscape)是藝術史中是一個雋永的經典主題,如同一面三稜鏡,映照出印象、心象和想像。但「風景」的問題不如表面上簡單,它潛藏著一段至今學界仍持續解密的心理歷程。看似逼真的寫實畫時而暗藏複雜的殖民現代性;看似難解的抽象畫卻震撼地鏡照出藝術家的心靈實象。臺南市美術館於2022年7月2日(六)在南美館2館跨域展演廳舉行「風景再論:戰後臺灣風景畫.風景攝影」臺灣藝術史學術論壇。
(圖說)臺南市美術館「風景再論:戰後臺灣風景畫.風景攝影」學術論壇學者合照。(記者鄭德政攝)
當日論壇由林育淳館長主持,由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顏娟英教授以「臺灣山海景觀的召喚」進行專題演講,體現藝術家和風景的深度對話,在創作的過程以心眼解讀大地語言,以媒材回應其心眼所見。顏教授的《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為研究臺灣風景不可或缺的重量級譯著;近日更與國立師範大學藝術史所蔡家丘副教授共同策劃推出再一鉅著《臺灣美術兩百年》上下兩冊在學術界引起高度注目;本身就是藝術史學者的南美館林育淳館長亦為作者群之一。
(圖說)《臺灣美術兩百年》作者群 左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蔡家丘副教授、本館林育淳館長、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顏娟英教授。(記者鄭德政攝)
本論壇也邀請到國立中央大學藝術所曾少千教授、國立師範大學藝術史所蔡家丘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藝研所吳奕芳副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蔡幸芝副教授、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黃文勇副教授、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孫淳美助理教授、樹德科技大學電競系李寅彰助理教授、南美館研究典藏部余青勳主任等多位專家學者分別擔任主持人、評論人與發表者, 從三個子題切入:「戰後世代:臺灣藝術家的創作與發展」、「藝術家之眼:風景繪畫與攝影」、「記憶與想像:城市文化風景創作」,擴及戰爭世代、抽象藝術、風景攝影、跨境旅人、集體記憶、地方風景等議題從戰後臺灣各類媒材創作中風景的變異來思辨與創造有關的種種議題。
(圖說)《臺灣美術兩百年》簽書會現場相當熱絡。(記者鄭德政攝)
當日參加論壇學員將近100人次,結合觀看線上直播平台的與會觀眾,合計近200人次。下午的《臺灣美術兩百年》簽書會與本館《覓南美》、《南美館學刊》等出版品也受到學員們熱情踴躍的支持。一整天的會議下來交織豐富的對談,讓我們重新體認戰後臺灣「風景」不再僅是單純外在於我們的自然,它更可能涉及與觀看視域有關、蜿蜒曲折的文化形構史。最後的綜合討論中,專家學者與學員交流也相當熱烈精彩,為今日論壇畫下圓滿的句點。
(圖說)臺南市美術館「風景再論:戰後臺灣風景畫.風景攝影」學術論壇學者合照。(記者鄭德政攝)
風景作為藝術家的創作,除了體現藝術家的創作觀,同時也由此建構所在土地的藝術主體。南美館每年皆主辦一場與臺灣美術相關的學術研討會,繼2020年「微地誌:明末清初臺灣美術論壇」、2021年「藝術與建築的織繪」,今年「風景再論:戰後臺灣風景畫.風景攝影」持續以建構臺灣美術史為目標,深化臺灣美術研究典藏、展示活化與教育推廣的能量,體現本館學術影響力與國際脈動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