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世代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新冠肺炎疫情中成長的3歲半王小妹,就讀幼稚園小班,在學校幾乎和每個人都零互動,不會跟任何人講話,老師建議媽媽應該到醫院尋求專業的協助。除此之外,媽媽仔細回想王小妹還沒上學之前,待在家的時間經常跑來跑去、跳上跳下,做出很危險的動作。媽媽帶著王小妹至成大醫院小兒神經科就診,疑似社交情緒發展遲緩,轉介至復健科接受後續的職能治療評估與介入。

(圖說)成大醫院復健部楊琇晴職能治療師提醒,因為疫情,若家長發現孩子發展遲緩,請立即就醫、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記者鄭德政攝)
成大醫院復健部楊琇晴職能治療師指出,經過晤談、情境觀察、動作、感覺處理能力的評估,了解到因為新冠疫情,從2020年媽媽與王小妹幾乎都待家裡,配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消毒等政策,鮮少出門去公園、遊樂場活動,造成王小妹極少在自然情境下跑跳,前庭覺(感知頭部位置並保持身體平衡)、本體覺(感知肢體位置與動作情形)的刺激不足,導致長時間待在家時,她會出現一些跑跑跳跳,感覺尋求的動作。
偶爾出門時,媽媽會對很少出門的王小妹耳提面命:不要隨便亂摸東西、不要跟其他人太靠近。王小妹跟家人以外的人群互動機會很少,造成她社交技巧不足,甚至有焦慮傾向。
楊琇晴職能治療師表示,為改善王小妹感覺尋求的問題,針對前庭、本體覺設計合適的遊戲活動,如:盪鞦韆、跑跳、滑車等有趣的活動,讓她主動參與其中。同時請媽媽為她安排遊戲環境的多元化,如:公園溜滑梯、與親戚小孩一起玩、購物幫媽媽結帳等,給予各式各樣的感覺輸入、增加家人以外的互動機會。也設計社交故事告訴王小妹與人打招呼的方式;當她與他人有互動行為,如:微笑、眼神注視、揮手、點頭搖頭等,則立即給予讚美、肯定的正向支持。並進行循序式互動需求課程設計,安排須口語表達的關卡,誘發口語互動。最後加入同儕的團體治療,逐漸提升王小妹的社交技巧。學校老師也說,王小妹可主動與一些小朋友互動、講話,低頭不語已少見,進步很多。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的研究指出,在疫情期間出生與成長的0-3歲兒童,較疫情前的兒童相比,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社交、認知、語言發展,都有表現較差的趨勢;即使是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兒童,各項發展還是可能受到大環境負面因素的影響。
楊琇晴職能治療師表示,隨著疫情逐漸獲得控制,未來的生活會逐漸回歸正常,正常上學對孩子社交適應發展是很重要的。兒童腦部的可塑性很大,儘管經歷巨大的變異,還是可以做一些對他們有助益的事情。像是持續提供各種環境刺激給他們,陪著他們一起好好玩、為他們一起唸故事,並且好好地愛著他們,來改變未來的發展軌跡。
楊琇晴職能治療師提醒,最重要的是:若發現孩子發展遲緩,請立即就醫、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