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新醫院手部外骨骼機器人暨弱勢扶幼公益計劃 正式啟動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營新醫院引進AI新科技外骨骼機器人運用於手部復健治療,這項設備能輔助中風患者在中風後提早進入功能性活動訓練,有更好的功能進展。營新醫院石嘉玫策略長及北台南家扶中心莊淑惠主任共同推動「弱勢扶幼公益計劃」,今(9)日由石策略長與北台南家扶中心吳宜菁督導共同宣佈正式啟動,將運用此項智能設備支持需要治療的扶幼家庭成員,協助復健治療達到更好的功能進展,加速其家庭擁有良好生活品質。

(圖說)營新醫院石嘉玫策略長(右六)與北台南家扶中心吳宜菁督(左六)導共同宣佈正式啟動推動「弱勢扶幼公益計劃」。(記者鄭德政攝)
對於手部功能有嚴重障礙的病人,要執行傳統的任務導向動作訓練是很困難的,職能治療師說明:例如病人患側手完全沒有動作,我們卻希望病人要能做抓握或是捏的動作,病人就是無法做到。但是,經由上肢手部外骨骼機器人的輔助,導入鏡像治療的概念,可以利用病人的健側手,帶領患側手去執行各式各樣任務導向的訓練,經由大量的重複訓練,讓病人重新找回動作控制的感覺。就算是完全無法主動動作的中風手,也可以藉由機器帶動每一根手指頭來獨立的動作,讓抓握變成可能,可以接受更多複雜的任務導向復健訓練,讓病人與真實的物體互動,增加觸覺以及運動經驗,輔以視知覺、注意力及手眼協調的參與,給予病人多面向復健體驗。

(圖說)營新醫院將提供北台南家扶扶助家庭成員「健康家庭卡」,就醫優免掛號費,能實質減輕扶幼家庭負擔並得到優質醫療服務。(記者鄭德政攝)
營新醫院一位年約60歲的復健患者,中風右側偏癱已1年多,雖持續接受傳統復健,但右上肢恢復緩慢且有嚴重的半側忽視的問題,經過兩個月近10次的上肢機器人輔助復健治療,大量的重複訓練增加患側上肢動作的回饋,病患開始注意自己右側的肢體而且也增加肩膀的主動動作。另一位年約60歲的中風患者也是右側偏癱1年多,持續接受傳統復健後,右手精細動作仍因張力影響而受限,在兩個月近10次的上肢機器人輔助復健治療後,自覺右手張力降低,並可做出之前做不到的精細動作,增加執行日常生活功能的能力。透過醫師及治療師的評估,確立適合本項治療的患者,再加上患者本身積極的復健動機,手部機器人能為復健治療達到顯著的功能進展。

(圖說)營新醫院支持一位扶幼家庭成員名額,可免費使用手部外骨骼機器人積極進行6次復健療程。(記者鄭德政攝)
營新醫院積極投入社會公益,石嘉玫策略長捐助家扶基金會北台南家扶中心扶幼捐款已持續多年。今年,在營新醫院石策略長及北台南家扶中心莊主任集思廣益共同規劃下,共同推動「弱勢扶幼公益計劃」。首先,營新醫院將提供扶幼家庭成員就醫優免掛號費,一張「健康家庭卡」由家扶中心協助填寫,可讓6位家庭成員使用,能實質減輕扶幼家庭負擔,並得到優質醫療服務。再者,將由營新醫院支持一位扶幼家庭成員名額,可免費使用上述手部外骨骼機器人積極進行6次復健療程。由於中風個案可能因肢體動作不便而影響家中經濟或其他成員的生活,故本次計畫期望透過家扶中心的引薦,讓有需要且適合此項治療的個案,加速復健成效,以協助其扶幼家庭擁有良好日常生活品質。

(圖說)營新醫院石策略長(左)捐款10萬元做為扶幼捐款,「弱勢扶幼公益計劃」對扶幼家庭帶來的幫助,吳宜菁督導(右)代表家扶中心接受並回贈感謝狀。(記者鄭德政攝)
北台南家扶中心吳宜菁督導表示,根據國內身心障礙的領冊資料顯示,造成身心障礙的原因已從職業傷害轉為疾病為主,扶幼家庭因疾病導致醫療需求亦造成家庭的負擔。於對營新石策略長捐款10萬元做為扶幼捐款,以及「弱勢扶幼公益計劃」對扶幼家庭帶來的幫助,吳督導代表家扶中心回贈感謝狀表達謝意。
石嘉玫策略長說:營新醫院自民國89年成立以來,經歷第一個10年的急重症醫療服務,並在台南巿進入高齡化社會時,第二個10年拓展護理之家及長照2.0服務,今年是營新醫院第三個10年的起點,將更著重於智能科技在醫療與照顧的運用,並將相關成效延伸至公益及社會責任,連結整合多元資源,以專業心更深入關懷社區民眾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