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原來臺南的南門城有禁貪碑、市立博物館更有維護吏治的箴言牌匾!臺南市政府跳脫傳統課堂式廉政教育,首度將廉政與歷史結合,於今(28)日舉辦「清廉之路 為官之道」走讀臺南廉政史蹟,由在地文史學者帶領市府同仁走出辦公室,實際探訪廉政史蹟,獲得熱烈迴響。

(圖說)臺南市政府跳脫傳統課堂式廉政教育,首度將廉政與歷史結合,於今日舉辦「清廉之路 為官之道」走讀臺南廉政史蹟,由在地文史學者帶領市府同仁走出辦公室,實際探訪廉政史蹟,獲得熱烈迴響。(記者鄭德政攝)
政風處長張堯星指出,此次活動不同於傳統以檢察官授課為主的廉政教育,而是以廉政史蹟現場為課堂、文化歷史為教材,邀請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常務理事曾國棟、林璟璘老師帶領同仁走訪南門城禁貪碑、市立博物館維護官箴牌匾、孔廟名宦祠等重要廉政史蹟,並由臺大歷史系陳冠妃老師以「這是貪污嗎?清代臺灣官員如何賺錢與用錢」為主題,透過歷史視角,剖析清代官員的俸祿制度、額外收入來源及用錢習慣,讓公務同仁重新思考廉潔的本質。

(圖說)政風處邀請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常務理事曾國棟、林璟璘老師帶領同仁走訪南門城禁貪碑、市立博物館維護官箴牌匾、孔廟名宦祠等重要廉政史蹟。(記者鄭德政攝)
本次廉政史蹟走讀的兩大亮點,第一個就是存放於臺南市立博物館的《清代吏治箴言匾》提及「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字箴言,提醒官員應恪守職責,不可貪污舞弊,在今日依然深具醒世意涵;另一個亮點就是南門城洞壁的禁貪碑,除警示官員遵循清廉自守,強化廉潔吏治,並讓往來民眾知悉政府禁貪規定。在曾國棟與林璟璘老師解說下,更能深入了解歷史文物與廉政文化關聯,並感受清廉從政是從古至今的不二法則。

(圖說)本次廉政史蹟走讀的兩大亮點,第一個就是存放於臺南市立博物館的《清代吏治箴言匾》提及「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字箴言,提醒官員應恪守職責,不可貪污舞弊,在今日依然深具醒世意涵。(記者鄭德政攝)
政風處副處長葉鴻銘全程參與本次活動,從同仁專注的神情中,可看出此次課程收穫滿滿,自歷史中習得清廉勤政是為官之道的核心價值,讓廉政教育不僅是法律與案例解說,更能與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從古鑑今並深化公務員廉潔意識。

(圖說)另一個亮點就是南門城洞壁的禁貪碑,除警示官員遵循清廉自守,強化廉潔吏治,並讓往來民眾知悉政府禁貪規定。(記者鄭德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