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79歲的陳女士原本個性開朗健談,在鄰里間有許多好朋友,平日時常與朋友們聚會聊天,亦時常相約一起出遊,閒暇時間在社區擔任志工。然而,某次在家中浴室滑倒的意外,導致其生活徹底改變。

(圖說)麻豆新樓醫院家醫科顏莨錡醫師表示,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已不再是小眾議題,而是每個家庭都該關注的健康警訊。預防骨折,從認識骨質疏鬆開始;守護行動力,就是守護老年尊嚴與生活品質。(記者鄭德政攝)
麻豆新樓醫院家醫科顏莨錡醫師表示,因跌倒造成股骨頸骨折,醫師診斷陳女士罹患嚴重骨質疏鬆症,雖然經過手術治療,但行動能力卻已大不如前,心理狀態也出現明顯變化。曾經開朗的她變得不願意出門,坐輪椅與臥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連洗澡、上廁所、上下樓梯這些以前覺得很簡單的事情,現在都需要別人幫忙。家人坦言,最痛苦的不是照顧上的辛苦,而是看到母親的個性與精神日漸消沉。
顏莨錡醫師指出,這樣的事件,在高齡化社會中並不罕見,骨質疏鬆是「沉默的殺手」,一旦骨折,後果可能難以挽回,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約每7人就有1人患有骨質疏鬆症。然而,骨質疏鬆初期毫無症狀,許多民眾在未曾骨折前,甚至從未聽說過這個病。醫界形容它是「沉默的殺手」,潛伏多年,讓骨骼在無聲無息中變得極度脆弱,直至一次偶然的跌倒卻造成嚴重骨折,才讓人驚覺骨質疏鬆症的存在。然而,一旦發生骨折,後果可能已經無法逆轉。
顏莨錡醫師表示,「很多人以為骨折只是跌倒造成的,卻不知道根本原因可能是骨質已經脆弱不堪。」髖部骨折是長者最致命的骨折類型之一,有研究顯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即便存活,許多患者也因此失去行動能力,從此長期臥床,需要別人照顧,無法再恢復到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
顏莨錡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從飲食與運動做起,雖然骨質疏鬆聽起來可怕,但這是可預防、也可治療的疾病,最基本的預防方法包括下列:
一、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日常飲食可攝取乳製品、小魚乾、深綠色蔬菜,也可依醫師建議補充保健品。
二、規律運動:例如快走、登階、太極等,刺激骨骼強度並增加肌力。
三、戒菸、限酒:避免影響骨代謝。
四、注意居家環境安全:地板防滑、燈光明亮、保持動線通暢,以降低跌倒風險。
高風險族群多為停經婦女與高齡者,人體在30歲左右達到骨量的巔峰,之後隨著年紀增長,骨量開始每年逐步減少,而女性在停經後的幾年間,骨質流失特別快速,因此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若是有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那麼風險更會進一步上升。
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包括:
一、高齡,特別是65歲以上女性與70歲以上男性
二、體重過輕者(BMI < 18.5)
三、身高變矮,與年輕時的身高相比減少超過4公分
四、自身曾有骨折病史,或父母親曾有髖部骨折者
五、有抽菸、酗酒習慣者
六、久坐不動、缺乏運動者
顏莨錡醫師指出,若是符合上述一項或多項危險因子,可以向家庭醫師諮詢保骨措施,並討論是否需要安排骨密度檢查,以掌握自身骨骼健康狀況。如果骨密度檢查結果確認有骨質疏鬆,除了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外,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使用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以降低骨折風險,並且定期回診追蹤。
麻豆新樓醫院家醫科顏莨錡醫師提及,別等骨折才想起「骨頭健康」,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已不再是小眾議題,而是每個家庭都該關注的健康警訊。骨質疏鬆引發的骨折,除了影響個人健康,更對家庭與醫療體系造成沉重負擔。一位臥床長者,背後可能需要至少一位家屬長期照護,後續龐大的醫療支出更會對家庭造成巨大衝擊。預防骨折,從認識骨質疏鬆開始;守護行動力,就是守護老年尊嚴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