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許瑞芳副教授,也是教育部補助的「師資培育之大學藝術領域教學研究中心設置計畫」的重要核心成員之一,展現其在劇場創作與教育領域三十年來的深耕實踐與創新突破。許副教授以中文系背景結合戲劇研究碩士專業,長年活躍於劇場領域,兼具藝術創作者與教學者的雙重角色,迄今已累積三十多齣公開演出作品、五部劇作出版及兩本教習劇場專書,並曾多次擔任藝術節與國際藝術村策展人。

(圖說)南大許瑞芳副教授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2009年教習劇場「彩虹橋」,劇中父親比浩與觀眾進行互動,秀給觀眾看比穗依母親送給瓦歷斯的成年賀禮。(記者鄭德政攝)
許副教授的劇場實踐不僅涵蓋青少年劇場、社區劇場、博物館劇場,也擴及文化場館與歷史場域,帶領學生走入校園、社區與古蹟巷弄,探索劇場在教育與社會關懷中的角色。自2009年起,她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劇作《彩虹橋》,以教習劇場形式探討原住民族在殖民時期的文化衝突。後續推出的《彩虹橋Ⅱ》更以直播形式連結全臺高中生,而2025年將進一步發展為VR版本,開創劇場應用科技的嶄新形式。

(圖說)2017年「銀河鐵道之夜」結合社區居民與日本櫻美林大學共同製作,展現南大許副教授在跨國劇場教育實踐上的推動力與行動歷程。(記者鄭德政攝)
自臺南人劇團藝術總監時期即關注在地與社會議題的許副教授,進入南大任教後持續以戲劇回應時代。其指導學生製作之作品涵蓋多元主題,如從青少年視角探討失智議題的《樹梢上的風》,關注生活與環境關係的《La!飛歸來時》,以及獲台新藝術獎提名的互動科技劇場《穿越時空的訊息》。此外,2022年中央廣播電台《時代劇場》改編自她的劇作《鳳凰花開了》,榮獲廣播金鐘獎肯定,也顯見其作品跨媒體的影響力。

(圖說)由南大許瑞芳副教授設計並帶領演出的2013年教習劇場「La!飛歸來時」,以劇中人物面對生態難題為情境,引導小觀眾投入討論,讓戲劇成為環境教育的對話空間。(記者鄭德政攝)
許副教授長年關注學生發展,於2014年創立「阿伯樂戲工場」,提供畢業生持續創作與團務歷練的平台,並親自擔任總監六年,協助年輕劇場人紮根成長。她不僅教授戲劇創作策略與教育應用,更以行動實踐藝術與地方連結,推動學生將創意實踐於真實社會脈絡中。
「做跟戲劇有關的事,能想著地方跟藝術教育,是我們對自己跟臺南劇場最大的期許。」這是許瑞芳副教授在臺南文化中心40週年出版專書中的分享。她以劇場為媒介,持續搭建跨域合作與國際交流的橋梁,是臺南大學兼具實踐力與前瞻視野的藝術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