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承蒙聯江企業贊助,於5月3日舉辦「千禧書法講座」,邀請中台世界博物館館長釋見諶法師以〈銘石為經–北朝摩崖刻經及其書法略談〉為題,深入分析北朝時期摩崖刻經的歷史背景、宗教意義與書法藝術價值。釋見諶館長為中台世界禪寺創辦人惟覺老和尚的關門弟子,於佛學、文學與藝術領域皆有精深造詣與研究。

(圖說)南大國文系講座獲聯江企業支持 邀釋見諶館長(前右二)談北朝摩崖刻經書法與信仰。(記者鄭德政攝)
講座內容自佛教題字源流談起,釋見諶館長指出,佛教刻經始於印度阿育王石柱,傳入中土後於北朝發展為摩崖刻經,常見於碑塔、岩窟與崖壁。早期代表例有北涼石塔、北魏龍門蓮花洞所刻《陀羅尼經》、以及永平二年(509)河南青天河摩崖《妙法蓮華經》,皆為佛教經文與書法結合的具體體現。至六世紀中期,北齊出現大量摩崖刻經現象,如小南海石窟的《大般涅槃經‧聖行品》、靈泉寺婁叡所刻《華嚴經》,以及響堂山唐邕刻經等,反映當時佛教信仰的廣泛實踐。
釋見諶館長指出,這一時期刻經風氣的形成,與盛行於當時的「正法、像法及末法」思想密切相關。他引述唐代《冥祥記》與《帝京景物略》的記載,說明北齊時期南嶽慧思大師因憂慮佛法將毀滅,發願「刻石藏,閉封岩壑中」,以保護佛教教法於亂世之中。這一保存佛法的精神,也反映佛教在歷經兩次法難後所產生的危機意識與對刻經實踐的重視。
進一步談及刻經與禪觀的關係,釋見諶館長從跋陀系與達磨系的禪法差異談起,並指出,北齊僧稠法師與小南海石窟的深厚淵源。他特別分析山東地區《文殊般若經》刻石與「一行三昧」禪法的關聯,強調「見法者即如來」這一思想於摩崖刻經中的具體呈現。
最後,他從書法史角度說明北朝摩崖刻經的藝術地位,認為其書體處於隸書與楷書之間,並引康有為、楊守敬對泰山經石峪刻經的高度評價,說明其藝術風格既雄渾古穆又從容大氣,尤以「大空王佛」等字形展現出的裝飾性筆法,常被視為日本延伸用筆風格的來源。
本場講座吸引眾多書法與佛教藝術愛好者參與,交流熱烈。南大國文系透過本次講座,推動文學與書藝、宗教與文化的跨界對話,拓展學術視野與人文關懷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