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民眾對孕婦及青少女施打疫苗的誤解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藉由施打疫苗達到個體主動免疫及群體免疫,在台灣民眾的健康照護已行之有年;然而在孕婦及青少女等特殊族群,民眾對於施打疫苗仍有許多不安和疑慮,主要是受到一些誤解及迷思的影響。其中,青少女主要在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疫苗;而孕婦部分則相對廣泛,包括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等。
成大醫院婦產部蔡幸芬醫師指出,許多民眾因為擔心藥物安全及副作用等不確定性,即使孕婦遭遇病痛,多半還是會先選擇忍耐不服藥,就怕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更遑論在沒有病痛的狀況下接受疫苗注射!其實,孕婦在藥物的使用上,確實有較多需要注意的條件及限制,但並非所有的藥物都會對母體或胎兒造成危害,在專業醫師處方下接受藥物治療,還是可以兼顧療效及安全性。

(圖說)成大醫院婦產部蔡幸芬醫師表示,台灣民眾施打疫苗已行之有年,然而在孕婦及青少女等特殊族群,民眾因誤解及迷思影響,對施打疫苗仍有許多不安和疑慮。(記者鄭德政攝)
蔡幸芬醫師表示,孕婦的抵抗力原本就較為低下,若遭遇疾病流行高峰期如流行性感冒,往往容易遭受感染,且演變為重症合併症的機會也較高,反而增加個人及腹內胎兒的風險!依疾管署統計,僅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間,全台確診流感合併重症者就有483例,其中孕產婦占了約1/10;成大醫院在最近半年內,也收治2位流感合併重症的孕婦。
疾管署對於流感疫苗的建議施打族群,原本就包含孕婦及家有6個月內嬰幼兒的父母,施打非活性病毒疫苗對於孕產婦及胎兒並無明顯風險;惟妊娠初期較易不穩定,為減少施打疫苗的疑慮,醫師通常會建議妊娠中期後再接受施打即可。
另外,今年3月疾管署疫情通報發生3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目前台灣百日咳五合一疫苗接種主要針對嬰幼兒,但產生的抗體可能隨時間衰退,至孕產婦時期即使仍有抗體,也不足以保護胎兒或出生後尚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寶寶;因此,婦產科醫師會建議懷孕婦女在妊娠27-36週間接受百日咳疫苗接種,除保護母體,更可藉由通過胎盤的抗體讓胎兒得到主動免疫的能力,減少遭受感染的機會。
至於國一入學青少女接受公費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疫苗施打,民眾的疑慮主要來自網路關於後遺症及副作用的報導;蔡幸芬醫師指出,正本清源,少數施打HPV疫苗後死亡的個案皆證實非與疫苗直接相關,懷疑後遺症的部分,經追蹤亦大多與疫苗無直接相關證據,且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發表文章支持疫苗的安全性,目前並無明顯的疑慮。
蔡幸芬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人類乳突狀病毒(HPV)與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有高度相關性,截至2014年,子宮頸癌仍名列台灣女性10大癌症的第8位,可藉由施打疫苗加強自體免疫清除HPV,降低遭受感染後發生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機會,更減少因患病導致個人與家庭負擔及醫療照護的花費。因此,她建議青少女在專業醫師評估後接受HPV疫苗施打,且在開始有性行為後定期追蹤子宮頸抹片,以期能提升子宮頸癌的預防和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