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宮寄佛」、「水仙宮寄普」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見證三郊百年情誼

〔記者鄭德政南市報導〕2024年3月19日,是特別值得慶祝的一天。海安宮主委曾志耀和水仙宮主委郭清欉在海安宮鎮港媽見證下,盡釋前嫌,握手言和!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有榮幸前往觀禮,見證海安宮、水仙宮破冰,重拾往日三郊情誼,無論是「神」或「人」 ,相信都會感到莫大的喜悅與感動。

(圖說)2024年3月19日海安宮主委曾志耀(左三)和水仙宮主委郭清欉(右四)在海安宮鎮港媽見證下,盡釋前嫌,握手言和!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副主委陳祈富(左一)有榮幸前往觀禮,見證海安宮、水仙宮破冰,重拾往日三郊情誼。(記者鄭德政攝)
1684年清領台灣後,「鹿耳門港」成為官方唯一對外港口。1723年後,從事兩岸貿易的商號成立公會,名為「郊」,參與公會的商號通稱為「郊商」,臺南的「府城三郊」為臺灣最早設置的郊商,總部三郊公局當時設於臺南水仙宮旁,稱為「三益堂」。因為從事海外貿易,三郊與當時臺灣唯一渡口「鹿耳門」的關係密不可分,自鹿耳門入臺貿易的船隻多委託三郊管理。

(圖說)海安宮主委曾志耀(左三)和水仙宮主委郭清欉(右四)在海安宮鎮港媽見證下,雙方出示和解書盡釋前嫌,握手言和!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副主委陳祈富(左一)有榮幸前往觀禮,見證海安宮、水仙宮破冰,重拾往日三郊情誼,民政局副局長吳明熙(右二)及市議員林美燕(右三)見證。(記者鄭德政攝)
嘉慶五年(1800),總鎮愛新泰重修古鹿耳門媽祖廟(即聖母廟一建時期),見三郊公局發展成熟,便將文館、武館的官方稽查權責轉移給「三郊」承接,三郊協助管理位在古港上的鹿耳門媽祖廟。

(圖說)海安宮主委曾志耀(左六)和水仙宮主委郭清欉(右五)在海安宮鎮港媽見證下,盡釋前嫌,握手言和!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有榮幸前往觀禮,見證海安宮、水仙宮破冰,重拾往日三郊情誼,與會貴賓在海安宮前大合照。(記者鄭德政攝)
道光以後,臺江日漸陸化,官府將淤積之海埔地撥歸郊行承管,因此三郊成為鹿耳門海埔地的地主,也是為何在聖母廟週邊有許多界碑標示「三郊鹿耳門界」、「三郊鹿耳門聖母廟界」。
道光十一年(1831)七月十四日之大風雨,造成古鹿耳門媽祖廟毀損,時任三郊總管郭光潘是土城人,以竹筏載運包含鎮殿鹿耳門大媽、二媽、三媽在內之百餘神尊至府城三郊之海安宮寄奉,為「海安宮寄佛」,而每年農曆七月之鹿耳門媽普渡儀式,則由三郊公局三益堂在水仙宮舉辦,為「鹿耳寄普」之由來。
大正二年(1913)七月夏,有一艘王船停靠土城外海,神諭指示受鹿耳門媽祖請來重建大廟,因此土城子庄民迎奉王船及五府千歲神尊,並挖掘古廟遺址建材,於土城城北路、安中路六段交會處,二建鹿耳門聖母廟,並於大正七年(1918)由土城秀才王鐘嶽先生與庄民至海安宮接回寄奉之鹿耳門媽與七十餘尊神像。
如果沒有「海安宮寄佛」之大恩,很可能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已經佚失信仰的根源;如果沒有「水仙宮寄普」之情誼,多年來海上英靈將無從慰撫。溯及數百年的深厚情誼,今日重新見證歷史時刻,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再度以感恩的心,感謝過往重要的三郊盟友,更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期望「府城三郊」所串連的友宮─「三郊鎮港海安宮」、「台郡三郊水仙宮」、「三郊祀典大天后宮」、「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廟」、「三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能夠香火萬年、友誼長存。